两位北大研究生手握亿元企业毕业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记者蔡欣星)魏蓝天和钱浩在北京大学读研时到武汉创业,今年7月两人已毕业,他们创办的企业,去年的营业额已突破亿元。



魏蓝天(右)和钱浩在创业沙龙活动上的合影。

11月1日,湖北宜昌的一家化工企业园区内,27岁的魏蓝天和团队正协同企业进行仓储内智慧物流设备的试运行调试。

魏蓝天2019年从南京理工大学被保送到北大读研,专业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在北大,魏蓝天和室友钱浩参与了一项创新创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他们发现工业智慧物流系统面临不少堵点。

研二时,有创业想法的魏蓝天与钱浩一拍即合,决定休学到武汉创业。公司名字中的“浩蓝”各取了两人名字中的一个字。魏蓝天是湖北人,钱浩本科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



路演中的魏蓝天。

“我们的智慧物流方案解决的其实是工厂面临的3个问题:物料的搬运、存储和分发分拣问题。”魏蓝天形象地解释了他们的创业项目,一个100平方米的家收拾起来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几万平方米的工厂。他们的创业项目是要让工厂运转更高效,更节省人力。

“创业至今我们至少在50多家头部企业的工厂驻厂过,每天和他们一起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魏蓝天同龄的钱浩至今驻厂已有400天,不少化工企业是24小时运转,他们也就跟着倒班。

驻厂中,他们发现每家工厂的需求不同,每一套智能仓储物流系统都要独立研发和定制设计。因为不属于标准化产品,造成可复用性低,依赖经验,人工成本高。他们还观察到,尽管物流领域非标准化的设备不少,但细分为小类也不过30余种,不少设备虽然有区别,但只是尺寸不同。



在工厂调试设备的钱浩。

他们找到了破解办法:把几十种设备在虚拟空间模拟出来后,构建起一个数学物理模型。这样,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工厂都能用这套模型,这就解决了软件系统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有了数字孪生模型,在计算机系统里就能算出运输路径的最优路线,不再依赖工程师的经验,大量的调试工作可在虚拟空间里进行,减少调试现场人员的往来、协作成本。

经过半年摸索和积累,魏蓝天和他的团队让“浩蓝”实现了从车间生产线到仓储的全链条智能化。公司的产品已应用于马应龙、人福药业、国家电网、中国石化等企业。休学两年的魏蓝天和钱浩,今年7月都从北大硕士毕业。

从魏蓝天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办公室向外看,可以看到南太子湖。和矗立于湖边越来越热闹的产业园一样,“浩蓝”也在不断壮大,团队已有40多人。未来,魏蓝天想带着“浩蓝”出海,跟国际智能仓储企业搏一搏。

【编辑:姚昊】

1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