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拓印泥塑实践展风采,非遗传承教育创新相融合

为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助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202572527日,曲阜师范大学“探遗寻根脉,育新绽华光”实践队先后走进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博物馆、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联通路陶瓷琉璃博物馆、天津古文化街泥人张世家彩绘泥塑工作室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参加非遗展览、访谈非遗传承人、动手体验非遗工艺等方式,深入体会非遗传承的魅力,开启了一场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实践之旅。

剪纸展助力传承 访谈探寻非遗困境

踏入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博物馆的展厅,剪纸艺术的独特气息便扑面而来剪纸非遗传承人杨秀玲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将精心挑选的作品按组摆放。队员们主动上前协助,在传承人和馆长的指导下,合力将展柜玻璃擦拭干净,根据作品尺寸调整陈列架间距,把二十四节气主题的作品按节气顺序围绕成圈,又将民俗故事系列作品按情节发展纵向排列。过程中,队员们发现部分老作品边缘有磨损,便取来专用软布小心擦拭,还按要求在每张作品下方贴上标注创作年代和技法的说明牌。

实践队员围绕传承人数量、技艺学习周期、作品销售渠道等问题对传承人杨秀玲展开访谈传承人介绍了剪纸传承的现状和困境,目前能完整掌握“阴刻套色”技法的传承人不足10人,青少年学习多因耗时久而中途放弃,传统题材作品市场需求有限,现代题材创新又面临技艺适配难题。传承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人关注剪纸、爱上剪纸非遗传承找到新的解决途径

image.png

图为剪纸传承人为学员和实践队员讲解剪纸技巧。章成 供图

携手播撒非遗种子 志愿服务助力传承

“触摸千年拓印技艺,感受指尖上的文化温度”,怀揣这份期待,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联通路陶瓷琉璃博物馆,参加了暑期拓印体验活动。活动中,传承人首先为队员们详细讲解了拓印的历史传承,随后现场演示了拓印的制作工艺,其主要分为清洗、印湿、捶打、晾晒、拓粉五个步骤。在传承人讲解完制作要点后,队员们开始动手体验。起初,由于手法生疏,队员们在印湿环节未能排尽气泡,捶打时也不均匀,导致制作难以成功。传承人及时给予指导,队员们反复练习,最终成功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拓印作品。完成作品后,队员们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并记录在实践笔记中,为后续整理工艺资料积累了宝贵素材。

实践队员学习体验拓印工艺的认真态度受到了传承人的称赞,她邀请队员们作为志愿者,参与她与博物馆合作的“暑期小小拓印师”体验活动。队员们积极响应,协助传承人和工作人员完成活动准备工作,帮助小朋友们签到,与传承人一同向小朋友们演示拓印制作工艺,并协助传承人进行现场指导。活动结束后,队员们主动整理现场,并为传承人制作了教学和宣传视频。

image.png

图为拓印传承人与实践队员共同指导小学生。章成 供图

泥塑传习融合教育 实践赋能盘活非遗

为深入探寻非遗技艺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将教育动能注入非遗活态传承,实践队迈进天津古文化街泥人张世家彩绘泥塑工作室的大门。工作室通过教育创新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形成特色鲜明的“经典载体+分层教学”模式。针对青少年群体设计的体验课程,以《红楼梦》等大众熟知的传统题材为切入点,将复杂工艺简化为适配性教学内容,采用“三点定位法”降低面部塑造难度,既保留“形神兼备”的核心审美,又让青少年快速掌握基础技法。该模式采用“核心技艺保留+复杂工序简化”的策略,教学中融入经典题材故事讲解,辅以揉泥步骤示意图、作品评价表,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泥塑艺术的文化内涵。

实践队员来到彩绘泥塑工作室,聚焦非遗与教育融合实践。队员们全程参与课程观察,细致记录学员的学习轨迹协助整理揉泥步骤示意图,按技法难度对图示重新排序;为学员作品标注创作时长与技法特点,用不同颜色标签区分基础捏塑与细节刻画的用时差异。队员们还协助工作人员统计教学数据,分类汇总不同年龄段学员的作品完成率、核心技法掌握情况,实践队据此形成的观察报告为非遗教育模式优化提供了鲜活参考。

image.png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泥人张。段彤彤 供图

此次实践队的三站非遗探访之旅,通过协助剪纸展览陈设、参与拓印志愿服务、深入泥塑教学观察,系统记录了剪纸、拓印、泥塑三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实践。队员们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关注非遗传承动态,以青春力量推动传统技艺在创新传播中焕发新生,让非遗之美融入特色课程教育当中(通讯员 章成 慕静雯 段彤彤)

image.png

图为实践队全体合照。邹赟 供图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