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探遗寻根脉,育新绽华光”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鲁城街道瀚霖花样馒头店,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动手体验、献策助力等行动,深入挖掘花馍非遗项目,开展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实践之旅。旨在为非遗传承与教育实践寻找更加优秀的实现途径,让花馍被更多的人认识。
图为花馍传承人制作的花样馒头成品。郑艳鹤 供图
巧用科技创新,助力非遗传承
实践开始前,队员对当地社区居民进行访谈,了解社会大众对非遗花馍的认知情况,居民们对于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有很高的兴趣和认可度。实践队抵达瀚霖花样馒头店后,首先参观了花馍工坊。队员们仔细观察工坊内的制作工具,发现既有传统擀面杖,也有现代自动压面机,并详细记录了传统发酵方式与可食用染料结合的创新工艺。在与传承人张会的访谈中,队员们重点询问了花馍的传承历史、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融合细节,以及当前传承现状。
对于花馍这门手艺及相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传承人表示:“我的同行们都是传承人,现在不像老一代那样非要拜师,你们都可以是传承人”。针对花馍的传承问题,实践队员们也在用行动支持,队员们现场拍摄了花馍制作全过程,对传承人张会进行专题采访,用影像记录下流程的关键技巧。实践后,队员们将收集的素材剪辑成专题视频,在多个互联网平台发布,扩大花馍非遗的传播范围。
图为花馍传承人向队员们介绍花馍的制作过程。章成 供图
实践体验工艺,领悟非遗魅力
在为队员讲解了花馍的历史后,传承人张会为实践队员们演示了制作流程,主要分为和面、制型、发酵、蒸制四步。传承人在和面前准备好材料,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和面,再按照需求制作成各类形状,普通的面团经过双手的揉搓捶打,借助精美的模具就变成了兔子、羊、玫瑰等形象。最终经过发酵、蒸制后便宣告花馍的诞生。
在传承人张会讲解制作要点后,实践队员们分组开始动手体验。队员们选取心仪的模具,尝试将面团制作成型,却因手法生疏难以将面饼揉合成团。传承人张会及时提供正确的指导,队员们反复练习操作,熟练掌握揉搓捶打技巧,成功制作出多组形态各异的花馍作品。完成后,队员们将成品进行对比,总结制作过程中需改进的细节并记录在实践手册中,为后续整理工艺资料积累素材。
图为花馍传承人和实践队员共同制作花馍。朱钰 供图
教育赋能非遗,行动帮助传承
针对实践队员提出的将非遗与教育结合,用教育创新的形式来传承非遗的建议,传承人张会表示肯定。她经常去幼儿园和社区文化图书馆等地方宣传,在现场手把手教孩子们,她用生动可爱的花馍作为教育内容,将动手实践作为教育方式,用教育创新引起孩子和其他人对花馍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喜欢上这门非遗。
传承人张会运用新媒体平台发布教学宣传视频,迎接游客学生到店参观学习、去幼儿园社区实地教学,构成“线上宣传-线下教学”的特色课程体系。了解到课程体系后,实践队员们与学校进行联系,帮助传承人拓展进学校的渠道,结合教育学专业知识,针对课程优化提出具体建议,队员们建议增加“亲子花馍工作坊”等互动形式,并提供了幼儿园教学场景的适配方案。此外,队员们还协助整理了花馍制作材料配比、模具使用规范等资料,为传承人张会前往社区文化图书馆教学提供了书面参考素材。在新媒体宣传方面,队员们从学生视角出发协助规划直播内容框架,设计“花馍制作常见问题解答”系列短视频脚本,解决视频剪辑、平台运营等技术问题。
图为实践队与花馍传承人张会合照。邹赟 供图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成员对花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实践队将以教育创新赋能非遗传承发展,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得到保护与活化,让传统文化获得创造性转化,为推动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章成 慕静雯 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