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张慧楠 郑茜雯 邱梦莹 张雅琼)
七月流火,暑意渐浓。在武穴市江家林社区的活动中心里,一场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子精心策划的"爱心托管班"正为社区儿童编织着五彩斑斓的暑期记忆。作为该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志愿服务已成为连接高校与社区的温暖纽带,用知识与爱心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晨光中的成长课堂:用责任筑牢学习基石
清晨八点,江家林社区的活动室已传来清脆的脚步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志愿者们提前抵达现场,细致地检查桌椅摆放、整理教学资料,为即将到来的孩子们营造出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签到表上一个个稚嫩的签名,见证着这场爱心接力的持续升温——自托管班开办以来,已有20名社区儿童成为固定学员,出勤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请同学们先自主完成今日作业,遇到难题可以举手请教。"随着志愿者的轻声提醒,孩子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不同于传统托管的"看护式管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学子们创新推出"分层辅导"模式:低年级学生侧重拼音认读与算术基础,高年级学生则聚焦作文构思与数理逻辑。志愿者们俯身为孩子讲解错题的身影,笔尖在作业本上留下的细致批注,都彰显着"治学严谨"的师者初心。
图为志愿者辅导小朋友功课。张慧楠 供图
"以前暑假孩子总在家看电视,现在每天主动要求早点来托管班。"社区居民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家长们的心声。针对部分留守儿童缺乏陪伴、学习自律性不足的问题,托管班通过"作业闯关制"激发学习动力:完成当日任务的孩子可获得"智慧星"积分,累积一定数量可兑换文具礼包。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时间管理能力,更让学习变成了充满成就感的探索之旅。
午后的趣味学堂:用创新点燃成长火花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映照着孩子们齐声诵读《三字经》的认真模样。"人之初,性本善"的琅琅书声里,蕴含着志愿者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深意。"我们希望通过经典诵读,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带队邱老师表示,托管班不仅要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更要承担起文化育人的社会责任。
图为志愿者带读《三字经》。张慧楠 供图
课前游戏环节总能引爆全场欢笑声。"反应力大考验"中,孩子们在"红灯停、绿灯行"的指令下敏捷切换动作;"默契大挑战"里,搭档间一个眼神就能猜中对方比划的词语。这些由心理学专业志愿者设计的互动游戏,看似简单却暗藏教育巧思——在欢笑声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竞争中学会尊重规则,这正是"五育并举"理念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们计时。张娜 供图
当英语启蒙课的动画片段播放时,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志愿者李通过色彩鲜明的短视频,引导孩子们认识"red""blue""green"等基础词汇。"看,我们穿的校服是blue,树叶是green!"她指着教室环境现场教学,让抽象的单词变得可触可感。志愿者张将碘伏滴入水中,透明液体瞬间变成棕褐色,当加入维生素C粉末搅拌后,溶液竟奇迹般恢复澄清。"这不是魔法,是氧化还原反应哦。"他用童趣化的语言解释科学原理,还特意准备了安全手套让孩子们亲手操作。这个源自高中化学课本的小实验,在志愿者的巧思设计下,成为点燃科学好奇心的火种。
图为志愿者给小朋友们上英语课。张慧楠 供图
青春的接力传承:用奉献诠释教育初心
夕阳西下,社区门口渐渐热闹起来。家长们接过孩子递来的"每日成长手册",看着上面志愿者记录的学习进度与表现评语,脸上满是欣慰。"孩子不仅完成了作业,还学会了手工、整理书桌,真是长大了。"一位爷爷翻看着手册,不住地向志愿者道谢。
这场跨越校园与社区的爱心接力,背后是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初心坚守。作为省级重点师范院校,该校始终将"服务基础教育"作为使命担当,连续很多年组织学子开展"三下乡"托管服务。今年的志愿者团队更是集结了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应用化学等多个专业的优秀学子,用专业所长为社区儿童打造"定制化"成长方案。
"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志愿者张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个暑假,他们放弃了休息时间,白天化身老师、玩伴、安全员,晚上则开会总结当日工作、备课到深夜。这份看似平凡的志愿服务,不仅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更用青春力量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暮色渐浓,托管班的灯光次第熄灭,但那份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的希望火种却愈发明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课堂的围墙之内,而在于用爱心搭建桥梁,用知识照亮前路。这场夏日里的成长之约,既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更是一代代师者初心的接力传承——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