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医药大学太姥山科考获重要发现 珍稀独蒜兰种群展现生态保护价值

20257月中旬,福建中医药大学师生中药资源科考队在福建省太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取得重要科研发现。在为期三天的深入调查中,科考队不仅系统记录了包括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等在内的300余种药用植物,更令人振奋的是,发现了近千株珍稀濒危的野生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形成的数个稳定自然居群,同时记录到小沼兰Oberonioides microtatantha广东石豆兰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见血青Liparis nervosa多种珍稀保护兰科植物。这一发现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与濒危中药资源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太姥山:东南沿海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宝库

太姥山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以其独特的花岗岩峰林地貌、保存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及显著的海洋性气候而闻名。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其复杂的地形和优越的水热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尤其是珍贵的药用植物。

价值一:生态保护的“活标本”,彰显生态屏障健康度
    本次发现的核心价值在于独蒜兰种群的健康状态。兰科植物对生境要求极为苛刻,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领队刘小芬副教授强调:“在核心景区发现如此规模的野生独蒜兰稳定居群,很令人振奋。这不仅有力证明了该物种在太姥山生态系统中得到了良好延续,更是对太姥山生态系统完整性、健康度和保护成效的最生动诠释。”小沼兰、石豆兰等珍稀兰科植物的相继记录,进一步夯实了太姥山作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的科学地位,凸显其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图 太姥山岩下阴湿处独蒜兰群落


图 太姥山岩下阴湿处独蒜兰群落

价值二:濒危资源的“新曙光”,探索保护开发双赢路

独蒜兰等兰科植物是重要的传统中药资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等功效;同时因其花色艳丽,形态独特,在国际上其栽培品种也成为常见的花卉植物。独蒜兰属植物野生资源因过度采挖和生境破坏而极度珍稀濒危,该属植物均被列为国家野生保护植物名录二级保护物种。此太姥山较大规模野生种群的发现,为科学评估该区域濒危物种现状、制定精准保护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和宝贵时间窗口。领队李华教授表示:“发现是保护的起点,更是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我们将与太姥山景区管委会深化合作,优先推动建立重点物种的就地保护机制。同时,依托高校科研优势,深入研究这些特色药用植物的生态习性繁育技术以及临床价值,积极探索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发展路径,让古老的中药智慧在科学守护下焕发新生。

价值三:知行合一的“大课堂”,锻造中医药事业生力军

此次科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科研探索,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实践课和专业技能实训课。14经过选拔的中药学及相关专学生在导师带领下,深入野外一线,记录福鼎市药用植物800多种,拍摄照片视频50G+,采集药用植物标本600多份,系统掌握了样方调查、物种精准辨识、规范标本制作等核心科研技能。艰苦的野外环境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随队青年教师许少华表示,野外科考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将极大丰富其教学案例库和科研素材。学生小林深有感触:“当教科书上的‘独蒜兰’真实地展现在眼前,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专业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守护这些生态与资源瑰宝,就是我们这一代中医药人的历史责任。”科考行动有效提升了高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在青年学子心中深植了保护生态、传承国粹的种子,实现了科研、教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图  科考队成员合理采集植物标本

此次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太姥山科考之行近距离考察了闽东乃至我国东南滨海丘陵生态中的特殊地貌,为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科学实证。师生们以实际行动响应“新时代神农尝百草行动”号召,用脚步丈量青山,以专业守护自然馈赠,不仅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传承中药瑰宝贡献了智慧与力量,更在绿水青山间谱写了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创新发展的青春篇章。

(图文: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