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书院蕴文脉 青春志远启新程
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文化是深埋的种子,孕育着乡土的精神新芽。7月5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志远”志愿服务队孝感分队踏着晨露走进大悟县金岭村,目光穿过层层绿意,落在颜回书院的青砖黛瓦之上。这座沉淀着儒家墨香与红色热血的院落,像一本被时光浸润的老书,每一页都写满跨越千年的对话,队员们以青春为笔,以实践为墨,在文化传承的扉页上续写新的篇章。
推开书院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仿佛闯入了时光的褶皱。院中的老槐树浓荫如盖,树影婆娑间,书架上的儒家典籍静静伫立,泛黄的纸页间“仁义礼智信”的字迹虽已淡去,却仍透着先哲们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洞察,指尖轻触,便能感受到千年智慧的温度;东墙上的将军故事墙如一幅立体画卷,硝烟中的冲锋身影、油灯下的作战地图、村民为战士缝补的军装,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烽火岁月的赤诚,革命先辈的精神气息扑面而来。两种文化在此交织共生,如同老槐树的根与叶,儒家是深扎土壤的根,红色是向阳生长的叶,共同滋养着这片乡土的精神家园,队员们刚踏入其中,便被这股厚重的生命力深深吸引。
图为颜回书院。 杨思源 供图
为解开这文化交织的密码,“志远”服务队化身“文脉探寻者”,分路深入调研。古籍组的队员们轻手轻脚地翻阅每一本典籍,像呵护易碎的珍宝,细致记录书籍的版本年代、纸张材质、破损状况等信息。与书院管理员交流时,他们重点询问古籍修复的传统技法和现代保护手段,从“浆糊调制的古法配方”到“恒温恒湿的控制标准”,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你看这本《论语》的线装工艺,是老一辈手艺人的匠心,这些细节都是文化传承的密码。”队员小李指着古籍的书脊说道,笔记本上画满了古籍的版式图,标注着“虫蛀位置”“水渍范围”等关键信息,字里行间满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红色文化调研组则沿着“将军故事墙”开启“红色寻根”之旅。他们在展板前驻足良久,逐行抄录革命事迹,用相机定格每一幅珍贵图片;为挖掘更鲜活的历史细节,他们走进村落走访老党员、老村民。在85岁的张爷爷家,葡萄藤下的老藤椅轻轻晃动,老人回忆起小时候听父辈讲的将军事迹,队员们围坐倾听,录音笔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带着乡音的故事片段。“这些口头传承的历史比文字记载更生动,是红色文化最鲜活的注脚。”队员小王在调研笔记中写道。针对红色故事传播形式单一的问题,他们还构思了“红色情景剧编排”“将军故事广播台”等创新方案,让红色精神更易被大众接受。
调研之余,服务队在书院庭院举办了一场“儒红文化共分享”活动。队员们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论语》中的处世之道,结合将军事迹诠释“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互动。“原来老祖宗的道理和革命精神,离咱们的生活这么近!”村民李大妈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场分享让书院的文化资源从“静态陈列”变为“动态传播”,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一次文化传承的接力。
图为志愿者与奶奶交流红色故事。 杨思源 供图
暮色渐浓,“志远”服务队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金岭村。手中的古籍保护调研报告、红色故事汇编、文化活化建议方案,每一份成果都凝聚着青春的智慧与担当。此次颜回书院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探寻,更是湖二师学子用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写照。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让儒家文化的温润底蕴与红色精神的炽热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持续生长,让千年文脉在青春守护中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