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铁道兵展示历史证物 大学生触摸三线建设精神血脉

2025年7月3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三线印记寻访团”在该校会议室采访了78岁铁道兵某部原排长姚尚明。通过黑白影像、军用饭盒与身体伤痕三件历史证物,姚尚明向大学生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峥嵘岁月,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道兵精神跨越时空震撼当代学子。

人桥影像:血肉浇筑的钢铁动脉

投影幕布上,一段黑白影像令全场屏息:湍急河流中,数十名战士肩扛木板组成人桥,激流冲击着年轻的身躯。“机械?战友就是最好的起重机!”姚尚明声音微颤。画面里士兵咬紧牙关传递设备的场景,让实践队员胡钰的笔悬停良久。老人指着影像中扭曲却坚毅的面孔解释:“这是抢通襄渝线的生死时刻——晚一天通车,前线就多一分危险。”当被问及是否恐惧,他摩挲着磨亮的铝制饭盒回答:“怕!可听见物资列车鸣笛通过时,什么都值了。”

伤痕记忆:密林深处的无声战役

卷起裤腿,三处深褐色伤疤显露在灯光下。“蚂蝗是‘老朋友’。”姚尚明比划着小腿,“雨季施工,腿肚爬满几十条,揪下来连皮带肉。”更险恶的是夜盲症,他描述战士们在漆黑山林挽臂行军:“前面喊‘左拐’,后面就跟着转,稍踏错半步就是悬崖。”老人说话间无意识地揉按膝盖——那是1972年暴雨夜抢修落下的风湿痛。最沉重的记忆停留在某条无名河边:“战友连续鏖战50小时,弯腰洗脸时栽进水里…太累了,再没醒来。”会议室里,只有摄像机运转的微声记录着这段沉默。

军帽誓言:战火淬炼的精神密码

当学生传看那顶褪色军帽时,姚尚明突然挺直腰板:“强碱才叫蚀骨钻心!”1975年隧道抢险,战士们徒手搅拌防水剂,“双手溃烂脱皮,夜里疼得撞墙”。提及1979年边境作战,他眼中迸出火光:“炮弹追着脚后跟炸!我们吼着‘活着干,死了算’往前冲!”手指抚过帽檐红星,声调陡然沉缓:“也有暖心的——老乡寒冬送炭火,把自家门板拆了给我们铺路。”这种冰火交织的记忆,正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注脚。

青春回响:跨越半世纪的精神契约

访谈尾声,姚尚明将饭盒递给实践队员看:“现在你们的‘战场’在实验室。”饭盒内壁的刮痕与年轻掌心的温度在此刻重叠。胡钰在实践笔记中写道:“钢轨的光泽原是生命淬火而成。”当寻访团成员与老排长在军帽旁合影时,投影幕上的黑白人桥与会议室里的青春面庞形成历史对望。这份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铁道兵精神,正通过锈蚀的饭盒、模糊的影像与永不褪色的伤疤,注入新时代的奋斗基因。(通讯员 商思源)

3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