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林深处探振兴:二师“志远”队解锁罗田板栗的“破圈”密码


2025年7月28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志远”志愿服务队的22名队员踏上黄冈市罗田县的土地,开启为期四天的板栗产业调研之行。作为“中国板栗之乡”,罗田板栗种植绵延千年,现有种植面积58万亩,年产量稳定在6.5万吨,是带动县域经济的“金果果”。此次调研源于服务队对“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关注——队员们希望通过实地走访,探寻板栗产业从“山间特产”到“富民产业”的升级路径,用青年视角为产业发展献策。出发前,团队已梳理当地产业政策与市场动态,锚定“科技赋能—田间实践—基层联动”的调研主线。



首站调研聚焦大别山农业智慧园。刚入园,智能玻璃温室里的“科技范”便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园区技术总监张工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介绍:“我们的物联网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板栗生长全程可追溯。”在品种展示区,“鄂栗新1号”树苗长势喜人,张工拿起一枚饱满的栗果说:“这是和高校联合培育的早熟品种,成熟期比传统板栗早20天,市场价能高出20%。”深加工车间里,板栗粉、板栗果冻等产品琳琅满目,张工笑着说:“这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是鲜板栗的3倍多。”



告别智慧园,队员们来到骆驼坳镇的板栗种植园。盛夏的栗园里,翠绿的栗苞缀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修剪枝条。有着20年种植经验的陈大伯拉着队员们体验新型施肥器:“这玩意儿能精准控制肥料用量,一亩地能省50块钱,还不烧根。”他指着林间套种的金银花说:“村里教我们搞‘板栗+药材’,一亩地多收2000多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队员们注意到,园边竖立的太阳能杀虫灯正嗡嗡作响,陈大伯解释:“有了这灯,农药用得少了,板栗更甜,收购商抢着要。”



最后一站,队员们走进三里桥村委会。村主任刘主任召集了一场“头脑风暴会”,种植户、合作社代表、电商主播等围坐一堂。“我们村3000多亩板栗,去年收入600多万,但难题不少。”刘主任的话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种植户周大姐愁眉不展:“摘板栗要爬树,年轻人不愿干,雇人一天要200块。”合作社李社长接过话头:“我们的板栗好,但没名气,外地客商总压价。”电商主播小吴则提到:“板栗怕磕碰,快递费比普通水果贵三成,影响销量。”队员们边记边支招,“搞采摘研学吸引游客”“设计统一包装打响品牌”等建议让村民们频频点头。



四天的调研结束后,“志远”服务队理清了罗田板栗的发展脉络:科技应用让产业“提质”,多元种植让农户“增收”,但劳动力短缺、品牌影响力弱、物流成本高等问题仍待破解。接下来,队员们将结合调研数据,撰写包含“搭建青年返乡创业平台”“打造‘罗田板栗’区域公共品牌”等建议的报告,并计划联合学校电商专业,为当地开展直播带货培训,让罗田板栗从深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讲解员向队员介绍天麻的功效与经济价值。 张晓曼 供图




图为队员们正在学习罗田板栗相关知识。 张晓曼 供图




图为队员们观察板栗树生长情况。 张晓曼 供图




图为队员们一同开展罗田板栗发展座谈会。 张晓曼 供图


1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