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大思政课·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华北电力大学传音者实践队保定探寻老调非遗新生之路
为守护燕赵文化遗韵、激活非遗传承活力,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 “传音者” 实践队于 7 月 1 日至 10 日深入河北保定,开展为期 10 天的暑期社会实践。8 名队员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老调的传承困境,通过史料挖掘、艺术体验、校园推广等多元实践,为传统戏曲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查阅史料溯源,解码老调艺术基因
实践首站,队员们走进保定市群艺馆与图书馆,在泛黄的地方志、珍贵的戏曲史料中梳理保定老调的历史脉络。从清代民间小调的起源传说,到现代舞台上的艺术革新,队员们系统整理出老调唱腔高亢激昂、表演质朴豪放的艺术特色,更通过观摩馆藏影像资料,直观感受不同时期老调剧目的风格演变。“每一份史料都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老调艺术的尘封记忆。” 实践负责人王维慧说道。调研期间,队员们还与文化馆非遗工作人员深入交流,详细记录老调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观众老龄化、演出市场萎缩等现实挑战。
探访传承现场,触摸非遗温度
在杜振忠老调名家工作室,队员们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杜振忠展开深度对话。年过六旬的杜老师轻抚着珍藏的戏服道具,讲述从艺四十余年的坚守:“老调的根在保定的泥土里,可现在愿意学、愿意看的年轻人太少了。” 队员们一边记录传承人口述史,一边参观工作室陈列的老乐谱、演出剧照,在斑驳的实物中感受老调艺术的厚重底蕴。随后,实践队走进保定老调剧团排练场,在专业演员指导下体验台步身段、学唱经典唱段,穿上传统戏服的瞬间,队员们更深刻体会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的艺术真谛。7 月 5 日晚,直隶大剧院的经典剧目演出中,队员们既记录舞台上的精彩呈现,也关注台下观众的年龄结构与反响,为后续推广方案积累一手数据。
深耕校园推广,播撒传承种子
“戏曲进校园” 是此次实践的重点行动。在保定市第十七中学,队员们用镜头记录杜振忠老师指导中学生戏曲社团的场景:老生唱腔的字正腔圆、花旦身段的灵动柔美,让原本对戏曲陌生的学生逐渐产生兴趣。“原来老调唱的都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很亲切!” 一名参与排练的学生说道。而在青年路幼儿园,杜老师将老调唱腔融入儿歌教唱,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学唱的画面,成为非遗启蒙教育的生动注脚。实践队通过对比不同学段的推广效果,初步总结出 “中学重技艺体验、幼儿重兴趣培养” 的差异化推广模式。
凝聚青年力量,共绘传承蓝图
实践后期,队员们集中整理调研资料,围绕老调历史渊源、传承现状及发展建议形成调研报告框架,并着手制作包含演出片段、传承人故事的短视频和宣传图文。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已与杜振忠老调工作室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通过挂牌实践基地、开展常态化兴趣班等方式,建立校地协同传承机制。“老调的传承不能只靠传承人‘单打独斗’,我们青年学子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队员胡可佳表示。
从史料堆里的寻根溯源,到排练场中的沉浸式体验,再到校园里的推广实践,传音者实践队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传统戏曲的生命力,既需要坚守艺术本真,更需要青年一代用创新思维为其注入时代活力,让老调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通讯员 陈治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