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蕲春县东部与安徽省太湖县西部接壤,是大别山脉向长江伸延的突出部分,是抗战时期桂顽统治势力在鄂皖边的主要部位。在蕲春张家塝至太湖弥陀寺一线(30公里),经常驻有桂顽一个团和一个师部,加上民团地主武装无恶不作,到处横行、抽丁派款、敲诈勒索,反动政权横行暴敛、关税重重,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革命先辈刘治平生前记录的鄂皖边蕲(春)太(湖)边区抗日武装的片段经历。
刘治平的儿子刘建军将父亲的手书珍藏多年,总共十页信纸,密密麻麻的字迹至今依然清晰有力,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位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
手书里的革命情怀
刘治平生于1914年,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刘全村人。1930年曾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因伤病未能跟随红军长征,因此遭到当地反动政府通缉,为了生存随叔父逃往浙江淳安谋生。1938年刘治平回乡后仍遭到恶霸地主迫害,走投无路时正好遇到张体学率领的新四军五大队,从此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刘治平在当地组织贫苦农民成立革命武装,后因队伍不断壮大编为独立营,被上级任命为营长,并委派共产党员谢正洪任教导员。1940年在谢正洪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便在蕲太边区进行游击战争。1942年受上级指示来到礼山县宣化店(现湖北省大悟县)新四军五师驻地党校,任礼山县第三区区长兼区委书记。1946年五师突围(中原突围)又回到了蕲太边区坚持敌后武装斗争。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后任蕲春县张塝区区长。新中国成立后,刘治平在湖北省供销社工作至离休。1978年因病去世,享年64岁。
提起手书的记录缘由,刘建军说:“1962年,新四军第五师战史编审委员会为了编撰武装革命斗争历史,向我父亲约稿。父亲就将自己历经蕲太边区抗日武装的创建、发展和斗争的事迹写了下来。这份手书应该是初稿,重新誊写后的寄给了新四军第五师战史编审委员会。后来由于其他原因,革命回忆录没有编辑出版,父亲的那份原稿被留做历史资料保存。”
手书上详细记录了蕲太边区抗日武装的创建、发展的斗争历程。1939年冬,新四军五大队东进至鄂皖蕲太边境,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刘治平联系上他们,并接到组织抗日十人团的任务。“红军又回来了,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抗日。这是老苏区穷苦人民时刻盼望的,被压抑的火花又燃遍了蕲太边区。”刘治平手书中的字里行间难掩当时的激动心情。在反抓丁派款、取消苛捐杂税、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下,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党的主张。经过组织发动,在约半个月的时间内,以工人和贫雇农为骨干的20余人队伍成立。
刘治平深知,没有武器是压不倒地主恶霸、伪乡保人员的,于是便策划了一场从敌人手里夺取武器的行动。刘治平在手书上记录了这精彩的一幕:“经过细致侦察,大家发现伪太湖县升平乡公所自卫队有步枪八支,比较好夺取。其中一名同志家住在伪乡公所对面的村子里,敌人的一举一动和生活习惯都摸得很清楚,连敌人的哨音都能听清,已摸准敌人吃晚饭时没有岗哨。抓住这一空隙,在1940年3月的一个晚上,大家化装隐蔽在伪乡公所周围的麦田、地里,一听到敌人吃饭哨音一落,刘治平带领二十余人从容地由四面八方冲入了伪乡公所驻地的大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下自卫队里挂着的八支汉阳造和子弹一部分。这时在内厅里吃饭的乡长乡队副和他的狗腿们还在狼吞虎咽,待我们把枪口对准他们的脑袋,命令他们不准动举起手来时,敌人才目瞪口呆抱头而跪哀求饶命。我们警告他们,今后少做一点坏事,要继续作恶下去,你们的性命逃不脱人民的法网。一支抗日革命武装就此发展壮大起来。我被上级正式任命为蕲太边抗日游击队队长。”
刘治平一生作战勇猛。面对日军及反动组织的进攻和围剿,为保存有生力量,他运用游击战术,避敌锋芒,袭击弱点,占据有利地形,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几个回合下来,敌军再不敢贸然进攻。
后辈心中的无字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刘治平携全家从老家蕲春县搬到了武汉,在省供销社工作至退休。现年73岁的刘建军讲起父亲的戎马一生很是崇敬,但在他儿时的印象中,父亲忙于工作,为人低调,很少讲述当年的战斗经历。刘建军自小多是从长辈或老家乡亲们的口中获知父亲的革命故事。“听长辈们介绍,那时家里没有一样完好的物件,锅碗瓢盆和水缸长年是破的,因为我们当时还处在国统区,那些地主恶霸、伪乡保人员都知道父亲在外干革命,他们三天两头地来我家搜人,询问我父亲的踪迹。听母亲说,父亲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有一次正好路过家门口,就回家探望,结果被自卫队的人发现端倪,父亲闻声迅速逃离,躲到邻居家的柴房里。当时很惊险,自卫队的人拿刺刀四处搜寻,在父亲躲藏的柴堆里连捅了好几次都没有发现,于是又气不打一处来,把我家连同邻居家里乱砸一通,父亲则趁乱逃走。”
刘建军说,父亲在老家那边可以算得上传奇人物,乡亲们讲起他当年的战斗故事都竖起大拇指:成立抗日革命武装、打土豪开仓济贫、进行游击战争……说起父亲负伤的经历,刘建军记忆深刻:“听老乡们说,那是1948年7月,父亲带领南下工作队在檀林镇细竹河村遭遇国民党桂系军队包围,情况万分紧急,不容犹豫,父亲简单地作了一下战前动员:‘冲出重围就是胜利,战死也是死,被敌人抓住也是死,不如冒死一拼!’大家浴血奋战、集中火力打开一个缺口,父亲带领队伍冲了出来,并告诉战友们必须跑到什么地方才安全,然后主动留下断后。激战中,父亲身中一枪,子弹从后背穿过,他忍住巨痛捂住伤口,沿着小路撤离,经过一片甘蔗地,他顺势滚进去躲藏起来。一直等到敌军全部撤退,他才从地里爬出来,警卫员发现后,将父亲送到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农户家中养伤。那时都缺医少药,农户家用土方子南瓜瓤给父亲的伤口止血消炎。两个月后,父亲又回到部队,虽然伤口痊愈,但肺部还是落下了后遗症。30年后,父亲因肺部衰竭而去世。”
“父亲一生满怀坚定的革命信念,出生入死、勇敢坚毅,他生前经常告诫我们弟兄姐妹5人,要认真读书,踏实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刘建军也希望将父亲的革命故事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铭记老一辈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和无私情怀。(全媒体记者 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