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通讯员:沈勇坤)七月底的晨光已带着灼人的热度,斜斜漫过永漋镇高湖街村小学的窗棂,在书页与课桌上铺陈出明明暗暗的光影。八点未到,暑气尚未蒸腾到逼人的程度,小小的“爱心托管班”里却已漾开另一种温度——那是笔尖摩挲纸张的沙沙声,是童音碰撞知识的清越回响。
学业辅导的时光,教室里的寂静如春水般缓缓化开。志愿者们俯身低语,如同园丁审视不同的幼苗,为不同年级的孩子们精心裁制出恰如其分的“养分”。那些练习纸页,仿佛被无形的手轻轻拨动,分层递进,既固本培元,又悄然开启思维的窗牖。起初只听见铅笔行走的微响,渐渐地,孩子中有人轻轻咬着笔杆,凝神思索,继而终于鼓起勇气举起小手——一道困惑的题目被捧至志愿者面前。那怯生生的疑问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层层涟漪漾开,整个教室仿佛被解除了静音。小小的课桌旁,很快围拢起三三两两的脑袋,稚嫩的争辩声、恍然大悟的轻呼、释然的笑语,交织成一支属于求知的和鸣曲。知识不再是僵硬的符号,在志愿者耐心的引导下,化作可以触摸、可以争辩的活物;孩子们眼中迟疑的薄雾渐渐散尽,只留下探索的光芒在闪烁——敢提问、爱思考的种子,已然在七月的熏风里悄然萌芽。
九点半的钟声柔和地敲过,课业告一段落,空气里开始浮动另一种轻盈的期待。为了即将到来的结业仪式,志愿者们捧出精心挑选的歌谱,音符如同即将破茧的蝶,在教室里无声地振翅。当旋律从志愿者口中轻轻流泻,孩子们的眼睛骤然被点亮。他们挺直小小的脊背,仿佛要努力承接住每一粒清越的音符,然后郑重地、以自己最纯净的声线将它们送还给人间。“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歌声并不总是整齐划一,偶尔有微小的跑调,偶尔有节奏的迟疑,可那未经修饰的童声里包裹着最原始的生命力,是盛夏田野上带着露珠的青草气息。尤其当某个孩子鼓起勇气独自唱响一小节,那清泉般的声音便如一道光,温柔地穿透了午前的空气。志愿者含笑递出的那颗小糖果,与其说是奖励,不如说是对这份纯真勇气的庄重加冕——糖果在掌心融化,歌声却在心间永久留痕。
午后的阳光慷慨地泼洒,空气里浮动着彩泥特有的、微甜的塑形气息。当志愿者们将一盒盒色彩饱满如浓缩彩虹的彩泥分发到孩子们手上时,小小的教室瞬间被点燃。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柔软而丰腴的色彩,在孩子们温热的手掌间被唤醒、揉捏、赋予新的生命形态。
“看我的小花!”
“我的小汽车要借点你的蓝色吗?”
“我们一起来搭一座彩色的桥吧!”
分享与协作的细语,自然而然地在空气中流淌。孩子们的小手灵巧地忙碌着,指尖沾染了斑斓的色彩。一个男孩专注地捏塑着恐龙粗壮的尾巴,眉头微蹙,神情俨然一位严谨的雕塑大师;旁边的女孩则用粉色和白色细心地盘绕出层层叠叠的花瓣,指尖动作轻柔得如同对待真正的花蕾。还有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如何让那座彩虹桥既稳固又绚烂。时间在色彩与创造中悄然滑过。当形态各异的作品被骄傲地陈列在窗台边时——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开向想象之域的花朵、承载着稚气梦想的交通工具——阳光穿过玻璃,为它们镀上梦幻的金边。这些彩泥造物,是孩子们用双手从混沌中提炼出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微观宇宙,无声地诉说着想象力与协作所能抵达的奇妙疆域。
暮色温柔地沉降,为村庄镀上一层暖金色的薄釉。结业仪式上,孩子们歌声再次响起,清亮而饱含情感。歌声乘着晚风,飘向远处宁静的田野和炊烟袅袅的屋檐。窗外,晚霞正以最浓烈的色彩燃烧着西边的天空,宛如一幅巨大的、无声的抽象画。
此时回望,托管班这平凡一日,悄然沉淀下了更深的痕迹:那从书本中探出头来的好奇目光,那在旋律中敞开的稚嫩心扉,那在彩泥里被塑形的斑斓想象……这些微小的瞬间,如同孩子们亲手捏制的彩泥花朵,被时间这双无形的手轻轻托起,最终沉淀为童年河床上温润而坚实的石子。它们无声地印证着,当知识的清泉、艺术的甘露和创造的阳光同时倾注,即便在再平凡的乡土角落,也能滋养出属于未来的、不可复制的生命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