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启创变,织锦映杨梅

当酉水河的晨雾还未散尽,武汉晴川学院酉水青耘杨梅创变者联盟的10名成员已踩着露水走进来凤杨梅林。在泥土与丝线的交织中,触摸到了来凤杨梅产业最真实的脉搏。

图为实践团在调研途中的照片。董杨 供图

一、调研中的三大核心发现

(一)市场需求:传统与现代的断层

在来凤县城的农贸市场,散装杨梅占销量的 78%,仅用塑料袋简单包装,日均溢价空间不足 5 元 / 斤;年轻游客更关注 “可带走的伴手礼”,有 87% 的受访者表示 “愿意为有文化特色的包装多付费”,但现有产品中仅有 12% 包含本土文化元素。在后面调研中发现,来凤杨梅的线上销量仅占总产量的 15%,远低于同类农产品 30% 的平均水平,主要瓶颈在于 “保鲜技术不足” 和 “视觉呈现缺乏记忆点”。

图片源于网络

(二)种植户的真实诉求

渴望 “文化变现”:68 岁的杨爷爷指着院墙上的西兰卡普挂毯说:“这织锦里的‘万字纹’代表杨梅丰收,可年轻人不懂啊,能不能让买杨梅的人也认这些图案?”渴望 “轻量创新”:种植合作社的李大姐算了笔账:“传统织锦工艺复杂,要是包装成本超过 5 块钱,我们就赚不到钱了。”

(三)文化衔接的意外惊喜

在与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的座谈中,我们发现了纹样与杨梅的天然共鸣:织锦中的 “六瓣花” 纹样,与杨梅花瓣形态完全吻合;“火炭梅” 的深红色泽,恰与西兰卡普经典的 “丹砂红” 丝线同色;苗家人 “杨梅酿酒祭河神” 的习俗,在织锦 “水波纹” 中早有记载。这些发现让 “西兰卡普 + 杨梅” 的设计有了文化根基。

图为西兰卡普在服饰上的细节。董杨 供图

图为西兰卡普文创。董阳 供图

二、发现对项目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设计边界

种植户对包装成本的敏感,让团队放弃了复杂的织锦刺绣方案,转而研发 “可撕式织锦纹样贴纸”—— 既保留文化符号,又将单个包装成本控制在 2.3 元内。市场对 “伴手礼” 的需求,则推动我们将设计重心从单一包装扩展为 “礼盒 + 便携果盒 + 酒坛套装” 的组合,适配不同消费场景。

(二)深化文化融合

摄影组拍摄了对比照片(如 “杨梅表皮绒毛” 与 “织锦经线密度” 的微观对照),让我们意识到:设计不应是将纹样简单印在包装上,而要让西兰卡普的 “重复中求变化” 的美学,与杨梅 “自然生长的韵律” 形成呼应又要富有文化内涵。

图为实践团在施州古城拍摄的照片。董杨 供图

1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