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官冲研学馆:油纸伞面绘青春,非遗传承谱新篇

10日下午,岳阳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内,阳光透过天窗,轻柔地洒在排列整齐的油纸伞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非遗 ”实践队的大学生们,带着对非遗创新传承的期待,踏入这片充满传统韵味的空间,以油纸伞面为画布,用画笔勾勒青春创意,在古老非遗与现代艺术的碰撞中,开启一段独特的实践之旅 。

一、邂逅:油纸伞的古韵新程

当实践队成员们迈进研学馆油纸伞专区,目光瞬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一架架制作精良的油纸伞有序陈列,伞骨选用的深山老竹,历经多道工序打磨,呈现出温润的色泽;伞面采用传统皮纸,轻薄却韧性十足,散发着古朴的气息。研学馆里专注于油纸伞文化推广的老师,早已等候在此,手中捧着一把刚完成基础制作的油纸伞,向成员们讲述着油纸伞的前世今生。

“油纸伞传承千年,最初是实用的雨具,后来慢慢成为承载文化与审美的非遗符号。道官冲的油纸伞,保留着最传统的制作工艺,而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在伞面绘上青春色彩,为它赋予新的活力。”随着老师的讲解,成员们了解到油纸伞从选竹、制骨、糊纸,到刷桐油的完整流程,也知晓了伞面绘画这一创新尝试,是如何让古老非遗贴近现代生活。当听到过去油纸伞多绘制传统花鸟、山水图案,如今正探索融入多元艺术元素时,实践队成员们的眼神里,既有对传统技艺的敬畏,更有参与创新实践的期待。

二、创作:伞面之上的青春笔触

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们开启油纸伞面绘画创作。选伞环节,大家穿梭于伞架间,挑选心仪的油纸伞——有的偏爱伞面微微泛黄,带着时光痕迹的;有的则选了洁白如新,便于自由创作的。选好画笔与颜料,创作正式开始。

成员们或俯身专注勾勒线条,或提笔大胆泼洒色彩。有人以岳阳当地的山水为灵感,将岳阳楼的轮廓、洞庭湖的波光,用细腻的笔触绘于伞面,让地域文化与非遗技艺交融;有人钟情传统非遗元素,把剪纸艺术里的吉祥纹样,转化为伞面的装饰图案,传承中透着创新;还有人融入现代艺术风格,用抽象的色块、简洁的符号,诉说青春的思考与感悟。绘画过程中,颜料偶尔沾染指尖,画笔有时出现失误,但成员们都未气馁,而是灵活调整,让这些 “小意外” 也成为创作的独特部分。每一把油纸伞,都在成员们的笔下,逐渐展现出独一无二的模样,成为传统伞面与青春创意共生的载体。

 图片 1.png

队员们正在为自己的伞面作画 祝文洁 

三、交流:非遗创新的青春思索

创作间隙,实践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绘画思路与对非遗创新的理解。有成员提出,在伞面绘画,是为古老油纸伞打开一扇通往现代的窗,让更多年轻人因艺术的魅力,关注到非遗本身。老师点头回应,强调创新不能脱离非遗的文化根基,伞面绘画要在尊重传统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注入新元素,这样才能让非遗真正 “活” 起来。

成员们结合创作体验,分享感悟。有人说,绘画时越深入了解油纸伞的制作不易,越懂得传承的意义,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也有人提到,通过伞面绘画,发现非遗与青春创意的融合点很多,只要用心挖掘,就能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些交流,没有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源于亲身创作的思考,让非遗创新传承的青春路径,在思想碰撞中愈发清晰。大家深知,自己在伞面绘下的每一笔,都是在为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添砖加瓦。

 图片 2.png

队员们正在为自己的伞面作画 李城龙 

四、传承:青春赋能的非遗未来

当夕阳的光线透过油纸伞面,在地面投射出斑斓的光影,实践队成员们的创作也渐入尾声。看着手中绘有不同图案的油纸伞,成员们的心中满是成就感。从初遇油纸伞时的好奇,到创作过程中的投入,再到对非遗创新传承的深刻认知,非遗不再是遥挂枝头的文化符号,而是成为可以亲身参与、赋予新意的文化载体。

此次道官冲油纸伞面绘画实践,于实践队成员而言,是一场非遗创新传承的生动课堂。他们带回的,不仅是绘有青春创意的油纸伞,更是对非遗传承创新的责任与热情。未来,无论是通过校园展览,让更多同学感受油纸伞创新之美;还是利用社交平台,传播伞面绘画背后的非遗故事;亦或是持续探索非遗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更多可能,都是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传承的具体行动。

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的这个下午,阳光、油纸伞与青春的画笔交织。伞面上未干的颜料,如同非遗创新传承的火种,在青春实践的滋养下,正慢慢燃起希望之火,期许着古老油纸伞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创新探索中,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