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行走的大思政课·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古刹寻幽:一场关于“时间肌理”的鸡鸣寺实践记录

清晨六点的鸡鸣寺,尚未被往来香客的脚步声填满。一支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北纬30度·寻粹社会实践队的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队进入鸡鸣寺,踏着露水走进这座被晨光染成淡金色的寺院——他们的任务并非寻常的参观游览,而是试图从建筑细节与晨钟暮鼓中,捕捉那些被喧嚣掩盖的“时间肌理”。

沿药师佛塔西侧的石阶上行,小组成员们的目光始终停留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角落:青砖缝隙里探出头的瓦松,是百年风雨留下的“自然批注”;毗卢宝殿檐角被香火熏成深褐色的斗拱,木纹里藏着不同时代修缮的痕迹。建筑系学生用卷尺丈量着明代遗存的门槛高度,“比清代重修的部分矮了12厘米,或许能反映不同时期的生活习惯”,笔记本上很快画满带着批注的草图。

当第一缕阳光穿过藏经楼的窗棂,恰好落在一本摊开的旧经书上。小组学生没有急于记录文字,而是用相机拍下光影在泛黄纸页上移动的轨迹。“僧人说每天此时诵经,阳光的位置随季节变化,像自然的计时器。”带队老师指着窗棂上的雕花,“这些镂空图案在地面投下的影子,其实是古人计算时辰的‘漏刻’智慧。”

临近正午,小组在寺院素食堂参与了一场特殊的“观察课”。看着僧人用竹篮分装斋饭,成员们注意到每个篮子的提手都缠着不同颜色的布条。“红色是常住僧人,蓝色给外来居士,”一位老僧解释道,“几十年前物资紧俏时,用布条区分避免浪费,这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这些不显眼的细节,成了触摸寺院生活史的“活化石”。

暮色渐浓时,实践小组坐在放生池边,听守寺人讲起那些“非典型”故事:民国时期僧人用藏经楼储存过难童的课本,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复寺院时,从地基里挖出过清代香客供奉的铜钱,“钱上的年号跨度有五十年,像一串被泥土封存的时间密码”。

离开时,山门的铜铃在晚风里轻响。实践手册上,除了照片与草图,更多的是这样的记录:“石阶第17级有处凹陷,推测是香客常年跪拜形成”“观音殿后墙的青苔,北坡比南坡厚3厘米,与南京季风方向吻合”。这些细碎的发现,拼凑出一幅不同于导游手册的古刹图景——原来所谓历史,不仅在碑刻与经文里,更藏在每一道被时光打磨的痕迹中。

“比起记住某个朝代的修建年份,这些‘会呼吸的细节’更能让人理解‘传承’的真正含义。”返程路上,一位学生翻看着笔记,晨光与暮色在纸页上重叠的刹那,仿佛触摸到了古刹与当下的隐秘连接。

http://oss.cjn.cn/images/20250726/17535241217266c5cb80a-916d-4c4f-b888-1639648cb16f.jpg
http://oss.cjn.cn/images/20250726/1753524122988daecd829-63af-469d-bc36-b12ccd427a23.jpg
http://oss.cjn.cn/images/20250726/17535241261432dbca657-c1a9-479c-9475-a88f7021d169.jpg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