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月21日“爱心托管班”正式开课,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执烛”志愿队和大别山支教团一起相互合作,通过文化专业课、音乐素养课、午餐秩序维护及放学安排值守等措施,构建全方位守护体系。
晨光初透,薄雾未散,校门外已有身影,静静伫立——汗水沾湿他们的鬓角苍老的身影,在微光中显出动人轮廓——他们大多是孩子们的爷爷奶奶,代替远方的父母,扛起每日接送孙辈的重担。与志愿者们在校门前短暂的交接,成为连接三代人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深刻映射并影响着当代中国城乡发展的进程与未来,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与守望。2025/07/25上午8:30就在轻松活泼的奥尔夫音乐律动游戏中拉开序幕。在志愿者引导下,孩子们通过身体动作感知音乐富有节奏感的拍手、跺脚声响彻教室,旋律如同河流般、在孩子们举手投足间流动在音乐律动游戏环节,孩子们围成一圈,在互动中编织成生动的节奏乐章,共同演绎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即兴表演。
课程内容大多以游戏的形式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比如《照相机》《拍拿放》《跑一跑,跳一跳》《胡桃夹子》等,都是让孩子们按照音乐节奏有规律的互动。此外志愿者老师课下表示孩子们表现得非常好,今天的课堂回应远超预期,奥尔夫教学法,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主动表达,表现力与创造力崭露头角非常期待接下来继续打开他们的音乐感知之门。
上午9:15便开启了执着支援队的第二节课《走进音乐》。课堂上志愿者带同学们认识各种各样的中国乐器,了解其相似乐器之间的不同,从样子声音背景以及弹奏起来给人的感觉这几个方面为学生们介绍,让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而且还能感受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沉浸式聆听每个乐器的不同角色。
10:10志愿者们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节流行音乐鉴赏课,为支教活动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景。课上志愿者围绕华语乐坛知名歌手展开讲解,从经典作品到歌手背后的音乐故事,用生动的介绍传递给孩子们同时志愿者还分享了简单实用的音乐鉴赏方法,引导孩子们从节奏旋律等角度感受音乐的魅力。互动环节中“猜歌名”等小游戏点燃了全场热情,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清脆的歌声和爽朗的笑声,充满了整个教室。孩子们对歌手的熟悉度,还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这堂充满欢乐的音乐课,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表情大家都深受触动“如果有机会我们非常愿意继续为孩子们普及音乐知识,让他们在歌声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11:30课程间隙“执烛”志愿者们的角色无缝切换。午餐时分,她们承担起食堂工作人员为孩子们打饭的任务——耐心的维持秩序,细心地询问孩子们的需求,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吃上热腾腾、分量足的午饭。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让认真而字,不仅体现在课堂,更融入了孩子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12:30“执烛”志愿服务队集中在办公室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下午中华诗词合唱课的教学环节:细致教案中的互动与节奏练习低声探讨某个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反复推敲如何将诗词意境与旋律之美更生动地传递给孩子们,确保每一节音乐课都凝聚匠心,为下午的课堂注入更多精彩与实效。
下午2:20,志愿者们以童声合唱为中心,伴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从而展开课程教学。志愿者们精心挑选了适合儿童传唱的经典诗词,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齐声吟唱着《静夜思》和《小池》等诗篇,悠扬的歌声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味,更是一次生动的传统文化浸润和美的熏陶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让孩子们在歌唱中领略了中华经典的永恒魅力。
课上,志愿者老师们发现在分声部排练后合钢琴伴奏,并解决二声部轮唱抢拍等问题时,小朋友们因长时间排练同首曲目感到了乏味,便及时改变歌曲,带着小朋友们学习第二首诗词合唱曲目《静夜思》。短暂放松后,小朋友们能完整完成小池的演唱后,加入动作编配适合唱更加完整,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当有小朋友和志愿者们说喜欢合唱课时,便发现音乐的魅力莫过于此。
下午4:00,开启了“音乐启蒙之创意手工”课程。课堂上老师通过律动小游戏来活跃上课气氛,提出问题让孩子们思考,再通过图片和老师描述的方式带小朋友们一起了解钢琴是什么样的,钢琴的琴键都有什么颜色,教孩子们认哪里是黑键哪里是白键,钢琴有哪些基本音符,播放大众的动画片配上钢琴欣赏,促进学生们的积极性。
志愿者老师表示这节课的目的是为了带小朋友们了解和认识钢琴,并以手工的方式教大家如何制作自己心中理想的钢琴,最后的合影鼓励小朋友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也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同时,将音乐与美术融合在一起,能够多方面的培养小朋友们对艺术的感知与兴趣!
下午4:50“执烛”志愿队带队老师对我们这几天的志愿服务做出总结。首先在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实践中的纪律与安全规范,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无论是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还是个人行为,都要将孩子们和自身的安全放在首位。其次表扬了队员们克服炎热的前提下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饱满的热情,再接再厉。领队老师表示尽力解决队员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让大家无后顾之忧。提升专业互助, 鼓励队员间相互学习观摩,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下午5:20“执烛”志愿服务队和大别山支教团一起值守放学,维护秩序,提醒以及帮助学生寻找并一起等待家长,确保每位学生都安全地送到家长手中。
领队老师带领全体队员走进当地一家淳朴的农家乐,品尝了地道的农家菜,队员们品尝着原汁原味的乡村风味,交流着这些天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趣事和观察心得,杯盏交错间,团队的凝聚力在共享乡土美食中悄然加深。
餐后走出院落,乡村傍晚的宁静与清新扑面而来。抬头望去,暮色中的梯田轮廓分明,层层叠叠,仿佛大地的年轮,诉说着农人耕作的智慧与辛劳。旁边的池塘如同一面明镜,倒映着湛蓝的天空,水中清澈见底,几尾鱼儿悠闲地摆尾游弋。远离城市的喧嚣,队员们深深呼吸着带着泥土和草木芬芳的空气,感受着乡村特有的安宁与开阔。这份沉浸式的体验,让团队成员们对服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共鸣。
踏上返回住处的路上,星光闪烁,耳边是夏虫的蝉鸣,脚下是带着微微凉意的乡土。灯光渐远,但心中的感悟却越发清晰。它让志愿者们更深切地理解了所服务的这片土地,也让他们此行的意义——不仅是付出,更是学习与感悟——在夜色中沉淀、升华。
乡野万物正化作最生动的教材,滋养着山村的雏鹰,也照亮着“执烛”志愿者前行之路。
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音乐与艺术的新视野,传递了知识与关爱,也锤炼了青年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执烛”志愿服务队将继续秉持“寓教于乐、安全至上”的理念,用音符传递梦想,用行动守护希望。
文字: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执烛”志愿服务队 汪清清、任筱宁
摄影: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执烛”志愿服务队 任筱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