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倾听温暖成长,建心与心的桥梁——武昌理工学院第六届知行书苑心理调研团成员与学生开展心理访谈

7月25日消息(通讯员 高思璇 高欣怡)为了能够精准的把握学生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心理需求和潜在问题,访谈记录详细记录了学生的倾诉、困惑以及对问题的看法,依据这些记录,支教老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比如对有学习焦虑的学生给予学习方法指导和鼓励,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其全面发展。谈话开始前,我们对班上的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考察,每周五下午的自习课时间,支教老师们会轮流将学生请到办公室进行一对一访谈。二年级学生胡梓熙第一次来访谈时,始终低着头盯着自己的球鞋,手指不停地抠着墙皮。老师孟思彤没有急着提问,而是拿出彩色画笔说:“我们一起画画好不好?”当胡梓熙在纸上画出歪歪扭扭的小房子和孤零零的小人时,孟思彤在记录本上写下:“家庭陪伴的缺失,存在明显安全感不足,绘画中拒绝使用亮色。” 三个月后的随访记录里,孟思彤记载道:“今日主动分享学校趣事,画作中出现了太阳和小伙伴,眼神交流次数增加。” 经过多次访谈的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山区孩子普遍不善表达,这些细节往往比语言更能反映真实心理状态,精准的记录能帮我们找到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在支教队的档案柜里,整齐排列的访谈记录本按年级分类,每本都贴着彩色标签,红色标注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绿色标记进步明显的案例。翻开四年级的访谈汇总本,能看到针对 “留守儿童孤独感” 问题的专项分析:“72% 的学生周末独自在家,45% 会因想念父母深夜哭泣,80% 希望增加集体活动。”三年级男生胡辰希尔曾因家庭变故陷入轻度抑郁,访谈记录里详细记载着她的变化轨迹:从最初 的“连续三周沉默寡言,作业本上出现消极涂鸦”,到首次敞开心扉 “妈妈走后我总做噩梦”,再到后来 “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如今的吴晗慧已然能够在班会课上自信地分享读书心得,她在最新的访谈中说:“老师的本子里住着会魔法的小精灵,让我变得更加勇敢了。”课后,孟思彤老师正在整理当天的访谈记录,晚霞透过窗户洒在纸页上,将 “渴望被关注”“需要学习方法指导” 等字样映照得格外清晰。这些写满字迹的记录本,正在大山深处悄然编织着一张守护成长的心理防护网,而每一笔认真的记录,都是老师们对孩子们最深情的告白。记者采访到吴晗慧的奶奶,她表示:“我们没有什么文化,不知道孩子心里面这么多的想法,你们这本子比我们当长辈的还懂孩子啊!”

1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