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酒醋非遗,以行践传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筑牢民族根基、滋养时代发展的源泉。在国家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政策指引下,曲阜师范大学“探遗寻根脉,育新绽华光”实践队员于2025年7月22日来到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古商城,聚焦当地黄酒米醋非遗,以行动赋能古老技艺传承,书写非遗与教育融合的新篇。

探历史:挖掘黄酒米醋非遗传承脉络

历史是文化的根脉,欲传非遗,先探其源。实践队员踏入淄博黄酒米醋传承地,在百年酿坊的时光长廊里,探访这项非遗的历史基因。凝视“六世传承”的展板,从清乾隆年间牛凤书创立“义盛”字号,到第六代传承人毕研翠、李猛接力守护,家族传承的脉络清晰铺展。实践队员观察《淄川县志》泛黄书页,与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围绕“六世传承 百年酿坊”资料,细究从明洪武年间牛氏先辈迁址,到清乾隆牛凤书创“义盛”字号,再到当代传承人的脉络。“执照残卷传薪火”,队员们对照展柜里的老执照、旧照片,梳理不同年代酿造工艺传承与变迁,还向现场讲解人员请教细节,将家族传承故事、时代背景对酿酒业的影响一一记录,让历史在新的传承力量中获得新生,为后续传承实践筑牢历史根基。

图为非遗黄酒米醋的六代传承历史图。刘金硕 供图

广传播:讲好黄酒米醋技艺当代故事

非遗传承,需让文化“走出来”“活起来”。实践队员化身传播桥梁,面向游客讲好淄博黄酒米醋的故事。依靠非遗传承人的深入介绍,实践队员围绕陈列架上的酒品为游客进行讲解,从传统黄酒米醋的醇厚风味,到创新开发的老翁酱油、冰糖醋梨和红谷黄酒特色系列产品,结合实物与展板,清晰阐释品类的差异。同时,实践队员把酿造艰辛融入讲述——优质原料筛选的严苛、遵循节气的漫长周期、古法酿造时高温下的重复劳作,“蒸”、“酵”、“陈”、“淋”四个制作步骤被一一拆解,让游客明白一瓶黄酒米醋背后,是匠人们经年累月的执着。在古旧酿坊场景里,实践队员用平实又专业的讲解,打破非遗与大众的隔阂,让淄博黄酒米醋的文化价值、工艺温度,通过一个个故事、一次次解说,传递到更多人心中,助力非遗从深巷走向大众视野。

图为实践队员为游客讲解非遗黄酒米醋。刘金硕 供图

育新机:构建“非遗+教育”传承模式

非遗传承的长远之计,在于培育新生力量。实践队员探索“非遗传承 + 教育创新”模式,为淄博黄酒米醋非遗注入青春动能。实践队员走进校园开展主题班会,以趣味故事、知识问答为载体,把黄酒米醋文化背后的历史、科学知识,转化为课堂里的生动养分。同时设计沉浸式课程,带领学生复刻简易酿酒流程,从泡米、蒸饭到发酵,让青少年亲身触摸传统技艺的肌理。这一模式既为非遗培育了年轻受众,让学生在实践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又为教育创新提供鲜活素材,让非遗从课堂外的“稀罕物”,成为教育现场的“活教材”,实现非遗传承与教育发展的双向赋能,为淄博黄酒米醋乃至更多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员与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徐玮誉 供图

文化的创新实践让非遗在当代活起来、传下去,注入持续生长的活力。曲阜师范大学“探遗寻根脉,育新绽华光”实践队以行动诠释非遗传承的青春担当。实践队员的亲身行动,让淄博黄酒米醋非遗在新时代有了更广阔的传承土壤,也为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未来,实践队将推动更多力量加入非遗传承行列,让青春渗透到文化的传承之旅,让古老文化基因持续焕发时代活力。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