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昼夜的血色丰碑:禹王山抗战遗址上的青春叩问与传承

七月流火的苏北平原,载着年轻学子的巴士驶向邳州禹王山。当葱郁的田野渐次让位于肃穆的纪念园区,1938年那个血火交织的春天,穿越八十七载时光,沉重地撞入现实。在这里,一群追寻红色足迹的青年,踏上了名为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的精神朝圣之路,意图触摸那段被时光尘封却从未冷却的悲壮历史。

血色二十七日:钢铁防线与血肉长城

禹王山,这座海拔仅百余米的丘陵,在19384月的徐州会战中,成为拱卫台儿庄侧翼、迟滞日军南下合围的关键锁钥。面对装备精良、气焰嚣张的日军矶谷、板垣师团主力,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军——一支主要由云南子弟组成的部队,临危受命。

展柜内,一件布满弹孔、泥垢板结的灰色军服无声诉说着残酷。锈迹斑斑的卷刃军刀旁,一本字迹被血与汗模糊的战地日记摊开,上面凌乱地写着:四月廿三,敌炮如雨,三连阵地反复易手,王排长带伤率余部七人反冲锋,与阵地同殉…”纪念馆的灯光下,一张泛黄的集体照尤为刺目:一群年轻士兵肩并肩,对着镜头腼腆地笑着,青春的脸庞尚存稚气,眼神却无比坚定。讲解员沉重的语调揭示了一个锥心的事实:这些来自彩云之南的战士,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出头,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这片陌生的苏北土地上。

一寸山河一寸血”——纪念馆墙壁上这六个大字,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当冰冷的伤亡数字具象为照片上鲜活的笑脸、日记里未竟的牵挂、遗物上残留的温度,历史的沉重便有了令人窒息的真实分量。他们用血肉之躯,依托简陋的野战工事,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硬生生将日军精锐阻击于此长达27昼夜,为后方数十万大军的有序转移赢得了极其宝贵的窗口期。

图片4.png

图片内容   许思彤提供

超越番号的“铁军”:民族精魂的共名

实践之初,部分成员心中曾有一丝疑惑:此行主题聚焦铁军精神,而禹王山战役的主角是滇军,与新四军直接关联何在?

这份疑惑,在深入遗址与倾听历史的过程中,被彻底消解。园区内,一位当地老者指着蜿蜒曲折、至今仍清晰可辨的战壕遗迹,饱含深情地回忆道,当年炮火连天之际,战场上哪还分什么中央军、地方军?滇军弟兄在前沿用生命填战线,山后的老百姓就自发组织起来,冒着枪林弹雨送粮食弹药、抬运伤员,真正是打鬼子,就是一条心!

这质朴而铿锵的话语,如重锤敲击着每一位在场学子的心灵。诚然,铁军是新四军在抗战烽火中赢得的赫赫威名,象征着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钢铁意志。然而,禹王山上,滇军将士面对数倍于己、武装到牙齿的强敌,以简陋武器死战不退,直至伤亡殆尽,其展现出的铁血忠魂、视死如归,与铁军精神何其神似?英烈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的名字,有番号清晰的军官士兵,也有大量标注为无名氏的支前民工。铁军,早已超越了特定部队的番号,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以不屈脊梁共同熔铸的抗战精魂,是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精神图腾。

活动图片.jpg

图片内容   许思彤提供

纪念碑下的青春对话:从铭记到担当

正午的阳光炽烈,洒在巍峨矗立的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烈士纪念碑上。黑色大理石碑体庄严肃穆,上面密密麻麻镌刻着数千个殉国将士的英名。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列队肃立,神情凝重。山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万千英灵在低语。

队员们的目光在碑文上缓缓移动。一个个与当下青年学子几乎同龄的名字,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青春的另一种绽放——以生命守护家国。当指尖拂过那些冰冷的名字,想象他们也曾和我们一样怀揣梦想,却毅然选择以血肉之躯直面钢铁洪流,这种跨越时空的同龄对照,带来的震撼直抵灵魂深处。历史在此刻完成了最深刻的叩问:若置身当年,我们能否有同样的勇气?

返程的大巴异常安静,少了来时的喧闹。有人反复翻看着手机里拍摄的展品照片——那封未能寄出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思念与决绝;有人整理着战壕遗址测绘的笔记,试图在图纸上复原那场惨烈的防御;更多的人则在沉思。那份沉重,并非消沉,而是精神洗礼后的沉淀。所谓传承,绝非简单复刻历史的战场。其真谛,在于让那份不分彼此、共赴国难的一条心赤诚,在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担当中获得新生,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图片5.png

图片内容   许思彤提供

松涛如旗:在历史的回响中校准青春坐标

离园时分,夕阳的余晖为禹王山镀上一层庄严的金色。山巅一株在岩缝中顽强生长的青松,它的枝干虬劲,傲然挺立像当年死守阵地的将士们,即使倒下,脊梁也永不弯曲那株松树在风中摇曳,松枝如战旗般猎猎招展。

禹王山的硝烟早已散尽,二十七昼夜的血战凝固成不朽的史诗。但历史从未真正沉睡。当一代又一代青年站在昔日的战壕旁,触摸锈蚀的弹壳,辨认碑文上同龄先烈的名字,聆听山风穿过松林的呜咽——教科书上冰冷的铅字,便在这真实的触碰与感悟中,逐渐沸腾,最终化作奔涌在血脉里的铁与火,成为精神基因的一部分。

图片1.png

图片内容   许思彤提供

  这堂浸润着血色记忆的实践课,为青春的航向提供了最厚重的校准。它昭示着:最好的铭记,并非止于敬献鲜花与感慨唏嘘,而在于以今日之不懈奋斗,去延续、去照亮那些年轻先烈们曾以命相搏、为之牺牲的家国黎明。禹王山的松涛依旧,如同永不倾斜的脊梁,提醒着后来者:新时代的长征路,同样需要那份一条心的信念与勇毅。星火传承,正在于此。

                                              通讯员:滕蕊

1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