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布妙手扎,云端染青花!

本网讯(通讯员 贾庆旺)暑意正浓,书香伴蝉鸣。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团队在王家桥初级中学七彩假期暑期爱心托管班,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布艺扎染”趣味活动课。这不仅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青年志愿者细致耐心的引导下,数十位初中生亲手触碰非遗的温度,用缤纷色彩在纯白布匹上描绘出独属于青春的想象与传承。

 

课堂的核心魅力,在于让抽象的“非遗”变得可触可感。当素白棉布、天然染料和各式捆扎工具分发到同学们手中时,好奇与期待点亮了每一双眼睛。在志愿者老师清晰的步骤演示和近距离指导下,孩子们很快掌握了基本要领。(插入图1)

                                              图1.jpg

重点环节“云朵式”扎染随即登场。志愿者老师一边讲解其奥妙,一边手把手示范:“大家看,想象我们要把一小团云朵‘锁’在布里。这样,拿起布料中心点,像收拢花瓣一样向上聚拢,然后用棉线沿着不同方向反复缠绕、捆扎……”学生们屏息凝神,指尖专注地缠绕、打结,尽力模仿着志愿者的动作,试图在布料内部“造”出形态各异的空气空间。志愿者穿梭其间,轻声提醒力道要均匀、捆扎要紧实:“绑得松紧直接关系到‘云朵’的轮廓清晰度哦!”

 

“我觉得这步好有趣,像是在用绳子画画,不知道最后会变出什么样子来。”一位女生在尝试“云朵式”捆扎后兴奋地说。布团在手中逐渐成型,犹如一颗颗等待绽放的白色种子,内里藏着未知的色彩图案。

 

捆扎完毕的布团被小心翼翼投入到盛有天然靛蓝染料的容器中。这一环节,在志愿者的统一组织和安全引导下有序进行。没有复杂的化学实验,只有纯净的手工浸染。布团浸入染液的瞬间,如同被时光着色。志愿者耐心指导着浸染的时长和翻动的技巧:“不同深浅可以靠浸泡时间和翻动的次数来调节,大家不用急,慢慢感受色彩的变化。”(插入图2)

图2.jpg

片刻后取出,布团呈现出独特的花样。随后,按照传统工艺,布团被放入清水中漂洗掉浮色。这一刻,教室安静下来,目光聚焦在缓缓解开的绳线上——如同拆开期待已久的礼物,每一次剥离都带来惊喜。

 

“哇!快看我的‘云朵’!”“我这里是层层叠叠的,好神奇!”“蓝色从深到浅自然过渡,好美!”当清水冲去浮色,原本纯白的布匹上,蓝白相间的图案如魔法般显现:由浓转淡的蓝色晕染,仿佛流动的天际;中心被捆扎最紧的位置形成了雪白的核心,“云朵”轮廓清晰可见,周围则是深浅不一、不规则蔓延的冰裂纹效果——这正是“云朵式”扎染的精妙所在,是化学染料无法复制的自然肌理和独一无二。学生们纷纷举起自己的作品,相互展示着,教室里惊叹声、赞叹声此起彼伏,每一块方巾、手帕都讲述着一个不同的“云端”故事。

 

整堂课,青年志愿者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仅是操作指导者,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与伙伴。从历史背景的简要铺垫,到核心技法如“云朵式”的具体操作分解,再到安全细节的把关,每一步都体现了他们的耐心、细致与专业素养。他们弯下腰来与孩子们交流,化解操作中的小挫折,分享成功的喜悦。

 

“看着一块白布在自己手中变得如此生动,我感觉好像真的‘抓住’了一朵云。志愿者姐姐的讲解也让我明白了,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古人的智慧和自然之美的体现。”课后,一位同学拿着自己染成的蓝色“云”纹方巾爱不释手。(插入图3)

图3.jpg

通过志愿者们的倾情陪伴和有效引导,传统技艺不再遥远,它以最亲切的方式走进了年轻一代的假期时光,在欢声笑语中点燃了了解、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苗。这场发生在暑期的指尖“绽放”,不仅仅是色彩的游戏,更是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在青春心弦上的一次美好共鸣。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