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古诗课堂 数字星火点亮紫竹童心
——湘潭大学金翼团队探索乡村教育新路径
(指导老师:周郑湘 商学院通讯员:张思宇)
2025年暑期,湘潭大学金翼5·1·8爱心团队赴湘潭县谭家山镇紫竹村暑期社会实践团于紫竹村半乡学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AI古诗”暑期课堂。团队依托AI生成技术,打破传统古诗教学模式,通过动态视频、智能绘画等功能,将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抽象意境具象化,让乡村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古诗魅力,为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提供了创新样本。
课堂以西湖实景图导入,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自然意象。初读古诗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分组描述诗中场景,并借助“有画面”AI平台生成对应画作。当学生输入“垂柳桃花落,鱼戏荷间,雷峰塔远立”等关键词,一幅水墨交融的西湖图景便跃然屏上。在技术赋能下,“诗中有画”的抽象意境转化为可视画卷,学生通过观察AI生成的细节,得以深入解析意象组合与情感表达的逻辑。
作品展示环节中,学生围绕“古诗色彩”“诗人情感”展开热烈思辨:有人将“水光潋滟”定义为金色,有人从“淡妆浓抹”中解读出苏轼对西湖的眷恋。张老师进一步以西施典故为引,引导学生生成心中的“美人”形象——从浣纱少女到翩跹舞姬,AI创作既呼应了古诗的隐喻,也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数据显示,此次课堂学生参与率达100%,诗词核心意象理解准确率提升约30%。
本次活动是湘潭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公益计划的组成部分。团队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为指导,借助“有画面”技术成果,针对乡村学校艺术资源匮乏的痛点,探索出低成本、高互动的AI教学模式。紫竹村驻村书记表示:“这一新颖的上课方式,让乡村的孩子也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
当科技星火落入乡土,传统诗词与现代技术的碰撞,正为乡村学子推开一扇通往文化自信的窗。这场以童心为钥、AI为桥的课堂,不仅是一次教学创新,更是对“教育公平”命题的生动回应——在数字浪潮中,每一份对美的向往都值得被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