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诸葛亮的羽扇不仅能指挥打仗,还是消暑神器!” 刘家场镇爱心托管班的课堂上,孩子们举着仿制的羽扇兴奋地喊道。7 月下旬,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教具与故事,为这里的孩子们开设了 “古人如何消暑” 主题课,让两千多年的夏日智慧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
课堂伊始,志愿者李然手持四把不同样式的扇子走上讲台:“考考大家,这些‘摇风’工具分别是谁的夏日必备?” 团扇上的刺绣花纹、羽扇的轻盈羽毛、蒲扇的宽大叶片、折扇的精巧折痕,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通过 “扇子配对” 游戏,孩子们很快分清:文人雅士爱用绣着山水的团扇,武将偏爱轻便的羽扇,老百姓常用蒲葵叶编的蒲扇,而折扇则因便携成为 “百搭款”。
“轻罗小扇扑流萤”,志愿者吟诵着诗句,演示不同扇子的使用方式。孩子们接过教具分组体验,三年级的王梓涵扇着蒲扇说:“风好大,比电风扇还舒服!” 志愿者趁机讲解古人 “以扇纳凉” 的智慧,以及扇面书画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明白 “小小的扇子藏着大大的学问”。
“古人夏天喝什么?” 这个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当战国青铜冰鉴的图片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发出惊叹:“这是古代的冰箱吗?” 志愿者解释其双层设计 —— 外层放冰、内层存食物,能让酒水保持冰凉,正如《楚辞》中 “挫糟冻饮,酌清凉兮” 的记载。而元代 “冰酪” 的故事更让孩子们兴奋:“原来冰淇淋的祖先长这样!”
在 “古今饮品 PK” 环节,酸梅汤与古代 “饮子”、现代凉茶与草药熬制的传统凉饮一一对应。“奶奶夏天煮的金银花水,竟然是古人的消暑秘方!” 五年级的陈思琪恍然大悟。志愿者还现场演示了简易酸梅汤的制作原理,让孩子们体会 “古人的饮食智慧至今滋养着我们”。
实践环节中,孩子们领到彩纸、竹篾和颜料,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团扇。志愿者手把手教大家折扇面、粘骨架,鼓励用画笔再现课堂学到的消暑元素 —— 有的画荷叶田田,有的题 “浮瓜沉李” 四字,还有的模仿古代扇面画,把冰鉴、蝉鸣等意象融入设计。
“老师,您看我的扇子上有诸葛亮的羽扇和冰酪!” 孩子们举着作品互相展示,扇动的风带来阵阵清凉。志愿者张悦说:“希望这把扇子不仅能带来凉爽,更能让孩子们记住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挥动自制团扇合影,扇影摇曳间,古今夏日风情交相辉映。刘家场镇爱心托管班负责人表示:“这样的课堂让传统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孩子们在清凉中收获了知识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