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郭藏春秋,寻粹实践履痕深

7月7日至11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北纬 30 度・寻粹社会实践队在南京开展 “三下乡” 实践活动,通过走访鸡鸣寺、中山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遗迹与纪念场馆,探寻城市历史脉络,感受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7月7日上午,鸡鸣寺内香火缭绕,晨雾尚未完全散去。队员们沿着青石板路缓步前行,观音殿内的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烛台底座积着厚厚的烛泪,凝固成不规则的形状,边缘还沾着未燃尽的烛芯碎屑。供桌表面因常年摆放贡品,留下一圈深浅不一的凹槽,凹槽里嵌着些许香灰。一位在寺内修行多年的僧人正在擦拭佛像,他身着灰色僧袍,袖口处已磨出细密的毛边。院子里的古柏树干粗壮,树皮上布满沟壑,部分枝条上挂着红色的祈福带,随风轻轻飘动。

7月8日清晨,梧桐大道上的光影斑驳陆离。高大的梧桐树树干粗壮,树皮呈青灰色,布满了纵向的裂纹,部分树干上还留有台风过境时修复的痕迹,新补的树皮颜色略浅,与周围形成明显分界。队员们沿着大道向中山陵走去,远远便望见那片标志性的台阶,台阶由浅灰色花岗岩砌成,表面因常年踩踏而愈发光滑,部分台阶边缘出现细小的缺口。登上平台,俯瞰下方的广场,能看到几个零散的身影正在拍照留念。

随后,队员们来到明孝陵,神道两旁的石兽历经数百年风雨,表面已蒙上一层青黑色的包浆。一只石象的耳朵边缘有处破损,露出里面灰白色的石料,破损处被游客抚摸得十分光滑。神道旁的几株古柏歪斜着生长,树干向神道一侧倾斜,树枝几乎触及石兽的背部。

中山陵台阶.jpeg
图为中山陵前台阶。魏依格 供图

下午的南京博物院里,瓷器馆的展柜前围着不少参观者。一只北宋汝窑天青釉盘静静陈列在射灯下,盘口有一处细微的缩釉,如同一颗小小的星辰。

7月9日上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气氛肃穆。展厅内的展柜里,陈列着一件褪色的蓝布工装,衣领处有几处磨破的小洞,袖口被缝补过,针线痕迹歪歪扭扭。旁边的展台上,放着一支钢笔,笔帽已经丢失,笔尖有些弯曲,笔杆上刻着模糊的 “革命” 二字。

下午的南京夫子庙游人如织,石栏杆上,几处雕刻的花纹已被磨平,露出圆润的轮廓。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地下展厅内,潮湿的空气带着淡淡的霉味,展柜里的一本清代考生答卷边缘已经发黑,上面的小楷字迹工整秀丽,卷首处有考官用朱笔批改的痕迹。

傍晚时分,秦淮河畔的灯笼次第亮起。岸边的石阶被河水浸泡得发黑,部分石阶松动,踩上去发出 “咯吱” 的声响。一艘画舫缓缓驶过,船头的红灯笼在水面投下晃动的倒影,船夫戴着草帽,手中的船桨划动时溅起细小的水花。队员们坐在河边的石阶上,看着河水拍打岸边的景象

7月10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灰白色的墙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肃穆。纪念馆内的 “万人坑” 遗址展厅,地面的累累白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部分骨骼上还能看到明显的刀砍痕迹。

下午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外,“京电号” 静静地停在边。船身的油漆大面积脱落,露出暗红色的铁板,甲板上的几处铆钉已经生锈,形成一圈圈褐色的印记。队员们隔着围栏观察,驾驶舱的窗户玻璃有几处破损,透过窗户能看到里面的方向盘,表面的漆皮已经开裂,露出里面的金属。

京电号.jpeg
图为渡江胜利纪念馆外的京电号。魏依格 供图

7月11日上午,总统府内的游人络绎不绝。西花厅的木地板在踩踏下发出 “吱呀” 的声响,办公室内的老式电话听筒歪放在机身上,电话线因年久老化而发黄变硬。下午,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的一间复原办公室里,桌上的砚台里还残留着干涸的墨块,旁边的毛笔笔尖有些分叉,纸张上的字迹力透纸背。

(通讯员 叶文宝)

 

 


2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