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扇传艺间,触摸非遗的温度

握着那把刚分发给学生的素面木扇时,指尖似乎还残留着漆料未干的微黏感。作为梓玮志愿团队的一员,7月19日的漆扇非遗体验活动,于我而言,不只是一次志愿服务,更像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

活动刚开始,展示漆扇图片时,学生们此起彼伏的“这纹路好特别”“颜色像宝石一样”的惊叹,瞬间驱散了我最初的紧张。原来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老物件,它能轻易抓住孩子们的目光。讲解历史源流时,我特意加入了老工匠“三涂三磨”的故事——那位师傅为了让漆色更温润,曾在梅雨季节守着漆扇反复调试。当看到学生们睁大眼睛追问“后来呢”,突然明白:比起枯燥的年代数字,这些带着温度的细节,才是打开非遗之门的钥匙。

最触动我的是手工体验环节。有个小姑娘总掌握不好漆量,颜料在扇面上晕成一团,急得鼻尖冒汗。我蹲下来握住她的手,教她像“给扇子轻轻盖一层薄被”那样控制力度。当她终于画出一朵歪歪扭扭却格外鲜亮的花时,举着扇子蹦跳着喊“我也会做非遗啦”,阳光透过她扬起的扇面,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传承”二字的分量——它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一双双年轻的手上,在他们眼里闪烁的好奇与骄傲里。

活动结束后整理工具,发现好几把学生留下的扇子:有的用金色漆点了满天星,有的在边缘画了小笑脸,还有的把我们讲过的历史故事画成了简笔画。这些稚嫩却真诚的创作,比任何完美的成品都动人。原来我们播下的不只是技艺的种子,更是一份对文化的亲近感。

离开时,口袋里揣着一片学生塞给我的、用漆料染过色的干花瓣。它提醒着我:志愿者的双手,既可以传递知识,更能搭建桥梁——让非遗从泛黄的典籍里走出来,走进孩子们的掌心,最终住进他们心里。而这份双向的温暖,或许就是传承最生动的模样。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