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下乡推广普通话

今年7月初,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赤韵播扬”志愿服务团队的1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湖北省恩施市高旗实验小学与洞下槽村,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获得当地群众好评。  

大学生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解普通话发音知识。 通讯员张歆爽 摄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围绕“童声同语——爱心托管与朗诵艺术的教育共振”主题,开展普通话推广、教育帮扶、非遗文化探访、科技科普等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贴心服务。

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 通讯员张歆爽 摄

在推广普通话过程中,团队成员构建起“理论讲解+具象训练”的基础教学体系。团队成员给当地孩子系统讲解了气息控制、发音部位等核心知识,强化孩子们的辨音能力,从根源上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偏差。在课文朗诵指导环节,团队成员先进行示范朗读,再逐句分析语气起伏、节奏停顿的技巧,引导孩子们在朗读《四季之美》《繁星》等文章时,既做到发音标准,又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

团队成员还结合时代需求,将与“两弹一星”有关的科普知识融入普通话推广活动中,培育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团队成员徐诗雨给孩子们讲述了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冲破阻挠回国奉献的故事。

孩子们合唱《强国少年》歌。 通讯员张歆爽 摄

7月11日,团队精心组织开展了“童声飞扬,筑梦未来”汇演暨表彰大会,给为期7天的“三下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画上圆满句号。在舞台上,高旗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合唱了《强国少年》歌,朗诵了《少年中国说》文章。在表彰环节,获得“闪亮之星”“进步之星”“实践之星”等奖项的孩子们,满怀喜悦地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出“谢谢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等话语。

大学生志愿者与孩子们合影。  通讯员张歆爽 摄 

团队指导老师李思思表示,多年来,“赤韵播扬”志愿服务团队全体成员始终以专业精神和满满爱心践行志愿精神。虽然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已落下帷幕,但“赤韵播扬”志愿服务团队成员的脚步不会停歇。接下来,团队会带着在恩施市积累的志愿服务经验走向全国各地推广普通话,让规范的语言成为连接人们心灵的纽带,让奋斗的故事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成长之路,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通讯员张歆爽 王文泽 蔡君怡 记者陈其雄)  

【编辑:李沅昊】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