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统钎:坚持整体性保护和相容性利用原则,建设国家文化公园
长江网 2025-07-19 14:11

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把生活状态一起保护起来。”

 7月17日,由长江文化促进会、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三峡大学主办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湖北宜都举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教授邹统钎在主旨报告中提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护有价值的遗迹遗存和历史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微信图片_2025071911361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教授邹统钎作主旨报告。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供图

   “尤其是那些历史建筑,不只是留下古建筑的躯壳,更是要让古建筑‘活着’,充满着生命的迹象!”

   他介绍,国家文化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为打造国家文化重要标志、坚定国家文化自信、增强国民文化认同,整合具有国家代表意义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以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为主要功能,实行公园化管理运营,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1951年我国开始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审议通过,确定了长城、大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之后国家先后增加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的,是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要坚持整体性保护和相容性利用两大原则。”

   邹统钎进而指出,“完整性”原则不仅承认不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的“连续性”。整体性保护,要求保护遗产本体和物质结构的完整、与所在环境的协调连续、当代城市发展与历史环境复兴的平衡,以及遗产原有社会功能的完整。需将具有同一历史基因、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相互关联,对其历史文脉进行完整性保护。

   如海南省近年坚持对非遗本身要素的整体性保护,对黎锦所有原材料均来自大自然的原生特质的坚守,对图样、纹饰、色彩等元素,对纺、染、织、绣等工艺进行系统性保护。坚持对非遗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综合性保护,坚持将非遗保护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海南的经验可归结为三点,以回归日常生活为关键;尊重非遗传承人,不断提升其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能力;以提升人民生活福祉为目标。

   国家文物局2020年8月《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明确“以价值利用为导向,兼顾相容使用。大遗址相容使用,是不以文物价值内涵传播为直接目的,但依托文物所在区域的土地、生态资源等开展的利用活动。大遗址相容使用方式主要有:游憩休闲;社会服务;环境提升;产业协调。”

邹统钎表示,相容性利用,要求与地域生态融合,遵循地域自然与生态规律,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即对自然特征和过程的可持续管理和使用,以应对社会环境挑战;坚持“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

   其次是要与地方生产融合,反对大拆迁,大移民,强调强化传统利用。鼓励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利用,传统利用区提倡在传统生活生产区域适度开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等;文旅融合区则更加大力推进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现代文旅优质资源。

   相容性利用,还要求与社区生活融合。邹统钎说,国家文化公园与居民聚集地联系密切,居民社区是延续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要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群众日常才能生根发芽,才能汲取养分发扬壮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破解遗产地“孤岛化”问题,必须舒展生活场景,渗透生活气息。“让国家文化公园惠及民众,也促进文化遗产在生活中存续、在生活中发展。”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代婧怡)




1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