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张萌)“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阐释中华文明特性、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大纵深空间叙事机制。”7月17日,在宜都举行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江国际黄金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秘书长钟晟以《中华文明空间叙事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题作主旨报告。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湖北省文化产业学会秘书长钟晟作主旨报告。 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 供图
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形成了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共筑的壮观局面。钟晟认为,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彰显中华文明价值的空间叙事体系,它通过大范围、大跨度的时空纵横,展开中华文明空间叙事,其叙事对象是恢宏壮阔的中华文明及其形成、发展、演化之历程。
中华文明气象宏伟,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他们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并非孤立的线性存在,而是交织成文明演进的动态图谱。钟晟深入分析了孕育中华文明独特的地理区位与广阔的地理空间,并从地理空间脉络的视角切入,认为五个国家文化公园是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过程的关键纽带,在中华文明空间叙事中构成了“一体五维”的叙事矩阵。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个国家文化公园象征着中华文明的地理版图和历史文化,储存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记忆。五个国家文化公园以大地为卷轴,以山河为笔墨,通过空间符号的叠加、流动与碰撞,成为中华文明空间叙事的活态载体。
对于如何进一步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钟晟建议,要通过符号叙事来构建中华民族神圣地理空间的文化标识,建立起一种国家宏大叙事和个体情感体验的“连接廊道”。实现国家文化价值、地方文化价值和个体文化体验的交融统一,生动阐释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与历史贡献。以空间叙事为纽带,能够唤醒强烈的历史在场感和文化认同感 ,激发起对国家、民族与个体人生的深度关联思考,在文旅融合中激发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
在当天的主旨报告中,钟晟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设为例,解读了“空间原址+意义赋能”的空间叙事策略。武汉以长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以黄鹤楼、长江大桥、南岸嘴、江汉关等为空间标识,串点成线、连线成廊,将诗意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进而形成的一条具有文化、美学与精神价值的线性廊道空间。实现国家文化公园从物理空间到价值符号的升华,从而建构起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标识体系。钟晟说:“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长江符号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游览体验,成功突显了‘长江文明之心’的符号象征。”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代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