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二师学子解码颜回书院:让儒红交融点亮乡土文脉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里,文化传承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坐标。7月5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志远”志愿服务队孝感分队奔赴大悟县金岭村,以颜回书院为文化“解码场”,深度探寻儒家文化与红色精神的交融密码,用青春力量激活乡土文脉传承新引擎。
踏入金岭村,古朴的颜回书院率先勾勒出历史轮廓。这座承载岁月的建筑,是儒魂与红脉交织的“文化容器”—— 儒家古籍在书架静卧,泛黄纸页间,“仁义礼智信”的千年智慧缓缓流淌;将军故事墙如立体史书,炮火硝烟、热血牺牲的片段,随斑驳图文在眼前铺陈。两种精神在此共生交融,织就金岭村独特文化肌理,队员们未及细探,便被浓厚文化场域紧紧包裹。
图为颜回书院。 杨思源 供图
为拆解文化交融密码,服务队化身“文化解码团”,多路攻坚。古籍修复组变身“古籍医生”,戴手套轻触书页,用标尺丈量破损、放大镜辨查版本,将虫蛀、霉变等“病症”逐一记录。与书院管理员交流时,从传统修复“浆糊配比”到现代恒温恒湿设备参数,笔记本爬满专业术语,队员小周凝视古籍朱批感慨:“这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得护好‘对话通道’!”
红色故事组当起“历史拾荒人”,在将军故事墙前,逐行抄录事迹、定格细节;深入村落叩响老党员家门。暮色中,老支书摇蒲扇讲“夜袭敌营”,煤油灯昏黄里,炮火轰鸣、战友呐喊鲜活重现。“这些‘活历史’是红色文化‘血肉’,比文字更戳心!”队员小赵边录音边激动记录。针对红色故事传播“水土不服”,他们设计“场景打卡”“剧本围读”,让硬核红史接上乡土地气。
图为志愿者倾听爷爷讲的红色故事。 杨思源 供图
解码间隙,服务队在书院广场搭起“文化讲台”。用“方言版论语故事”,把“孝悌为本”讲成邻里日常;借“情景剧”,让将军护民片段在广场“复活”。“原来书院老理儿,是咱过日子‘说明书’!”村民王大妈听完“论语治家”,拉着队员追问后续。这场“文化翻译”,让古籍红史从“陈列品”变“生活课”,在村民笑意里完成传承接力。
暮色浸染金岭村,服务队带着古籍修复方案、红色故事有声集、文化活化策划书返程,这些满载青春思考的成果,成为“儒红交融”生动注脚。
图为志愿者们一起探讨问题。 杨思源 供图
此次颜回书院之行,是湖二师学子解码文化根脉的调研,更是青春赋能传承的实践。当年轻脚步踏入乡土,专业视角碰撞文化遗产,沉睡的儒红密码正被激活。未来,这支青春队伍将持续以“解码者”姿态,让金岭村文化宝藏,在乡村振兴浪潮中释放传承光芒,书写新时代文脉传承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