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传承珐琅技艺 实践感悟非遗魅力

(通讯员:周芷瞳)7 月 7 日至 7 月 11 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非遗 + 社会实践队赴湖南省岳阳市非遗工匠城开展非遗实践活动。为深入学习传统工艺技艺、探索非遗文化传承路径,实践队在非遗传承人彭兵的指导下,系统学习掐丝珐琅制作技艺,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走进岳阳非遗工匠城的珐琅工坊,空气中弥漫着特殊的胶水气味,数十张工作台整齐排列,台面上铜丝、釉料、镊子等工具一应俱全。彭兵首先向实践队员介绍了掐丝珐琅的历史渊源:“这项技艺从元代传入中国,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制作过程要经过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余道工序。” 他指着展柜中一件孔雀纹珐琅盘说,“这件作品光是掐丝环节就耗费了两个月时间,每一根铜丝都要手工弯折成形。”

实践活动首日,队员们从最基础的掐丝工序学起。彭兵示范如何将细软的铜丝按照设计图案弯折,他手指灵活地转动镊子,原本笔直的铜丝很快变成流畅的曲线。“掐丝是最考验耐心的环节,线条的弧度、间距都要精准控制。” 彭兵边演示边讲解,“大家可以先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入手,掌握基本技巧后再尝试复杂纹样。”微信图片_20250718205543.jpg

图为非遗老师向实践队介绍掐丝珐琅这门技艺。王明佳 供图

实践队员们各自选择了心仪的图案开始创作。来自新闻学专业的周同学选择制作一朵牡丹花,她将铜丝固定在画板上,一点点弯折出花瓣的轮廓,不时用直尺校正线条角度。“看似简单的花瓣形状,实际操作时总容易不对称。” 周同学擦掉重新粘贴的铜丝说,“彭老师说这道工序就像绣花,必须静下心来才能做好。” 另一边,建材专业的李同学正在制作动漫角色图案,他创新性地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工艺,在彭兵的指导下调整线条粗细,让图案更符合珐琅烧制的特性。

经过两天的练习,队员们陆续完成掐丝工序,开始进入点蓝环节。彭兵展示了二十多种不同颜色的釉料,讲解配色技巧:“珐琅的色彩要层次分明,深色打底、浅色提亮,烧制后颜色会有微妙变化。” 他示范如何用吸管将釉料均匀填入铜丝勾勒的区域,“填充时要注意力度,既不能太满溢出,也不能留有空隙。”

微信图片_20250718205537.jpg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掐丝珐琅的点蓝工序。冯钦程 供图

实践队员们专注地用吸管挑选釉料,小心翼翼地填充图案。张同学在制作山水图案时遇到了色彩搭配难题,彭兵查看后建议:“远山用浅灰蓝,近山加些赭石色,这样能体现层次感。” 按照建议调整后,画面果然立体了许多。队员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既有传统的花鸟纹样,也有现代的卡通形象,还有结合地方特色的岳阳楼图案,彭兵逐件点评并给出修改意见。

在烧制环节,队员们围在电窑旁观察釉料变化。当彭兵打开窑门,原本暗淡的釉料经过高温烧制后变得色泽艳丽、光泽饱满,队员们发出阵阵惊叹。“这就是掐丝珐琅的神奇之处,每一次烧制都会有惊喜。” 彭兵拿起一件完成的作品说,“温度控制是关键,差五度颜色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实践最后一天,队员们将完成的作品进行最后的打磨和修饰。李同学的动漫角色珐琅盘经过处理后色彩鲜亮,他兴奋地说:“没想到第一次尝试就能做出完整作品,虽然有很多不足,但亲身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 彭兵对实践队的学习成果表示认可:“现在年轻人愿意花时间学习传统技艺很难得,希望你们能把这段经历分享给更多人。”

微信图片_20250718205547.jpg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岳阳非遗工匠城的合影。祝文洁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中,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非遗 + 社会实践队通过五天的沉浸式学习,不仅掌握了掐丝珐琅的基本制作技艺,更深入了解了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挑战。队员们表示,将把实践中的所见所感带回校园,让更多同学了解传统工艺的价值与魅力。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