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从“严防死守”到“人水和谐”,武汉昔日防洪险段已成城市公园

“我吃完晚饭会来月亮湾吹吹江风,感觉蛮舒服的。”7月15日,家住武昌区月亮湾附近的市民张女士在镇江牛雕塑旁感叹。

当天17时,长江汉口站的水位从半月前的23.58米退至21.67米。今年上半年汛期,武汉各险段未遇险情。

连日来,长江日报记者再次踏访那些曾让市民揪心的防洪险段。令人欣慰的是,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武汉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成功抗击2016年、2020年两次严重洪涝,龙王庙、倒口湖、月亮湾等曾经严防死守的“生死战场”已脱胎换骨,成为市民休闲漫步、亲近自然的城市公园。

从“严防死守”到“人水和谐”,充满韧性的治水方式让武汉在汛期来临时更为从容。

做“削皮术”“正骨术”,龙王庙由“险点”变成景点

龙王庙,远处可见长江与江水交汇的分界线。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武汉两江交汇处,有个著名景点——龙王庙。

受对岸的南岸嘴影响,汉江在这里扭成一个“S”形曲线,河道狭窄,水流湍急,龙王庙一带多次崩岸,成为武汉防洪的心腹之患。

夏日江风拂过龙王庙江段,堤下,游泳爱好者轻巧搏浪;堤边,曾参与1998年抗洪的江汉区河道堤防管理所管理人员杭建权,站在浮雕墙前,思绪不由回到了当年。

1998年,武汉遭遇20世纪长江全流域性第二次特大洪水,汉口站超警戒水位持续73天、超设防水位92天,江城外洪内涝,腹背受敌。

历史险段龙王庙再遇险情。16名驻守堤坝的共产党员竖起一块“誓与大堤共存亡”的小木牌。这块“生死牌”见证着艰难时刻,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挺身而出抗击洪水的豪迈气概。

1998年洪灾之后,武汉市启动龙王庙险段综合整治工作。

治理龙王庙,先治南岸嘴。时任武汉市龙王庙险段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世纬回忆,南岸嘴治理如同“削皮术”,1225米岸线平均退岸削坡60米,建成宽达35—50米的大型江边景观平台,并成为武汉一个极为宝贵的生态留白处。

龙王庙的堤脚处,工人们打入灌注柱,将原来的土堤改为L型钢筋混凝土驳岸墙,仿佛给堤防做起了“正骨术”。

江中,工人们抛下大量石块护住堤脚,又采用当时的新工艺,用铰链连结预制块,制成50个网状的“铰链沉排”,形成一套“外骨骼”护住坡脚。

经过综合整治,汉江口门扩宽到280米,河势改善,流速降低,岸脚稳定,龙王庙由“险点”变成景点。

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生态留白的南岸嘴与右侧的龙王庙彼此凝望。通讯员肖高东 摄

防洪墙上,一幅长110米、高3.46米的1998抗洪纪实浮雕上,抗洪英雄们肩扛沙袋、筑起人墙的场景依然震撼。

站在临江护岸长廊式的游园台,放眼远望,龟山、蛇山两山对峙,黄鹤楼、晴川阁两楼相望;收近目光,长江与汉水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一条泾渭分明的水上分界线;南北两岸的灰色防洪墙,为武汉撑起一道安全屏障,也构筑起一道伟大的精神堤坝。

27年过去,脚下这片“生死战场”正在升级打造生态廊道,市民即将拥有一处安然、别致的“城市外滩”。

“智慧铠甲”拆装灵活,月亮湾再现“杨柳岸”美景

月亮湾堤段,左侧特意保留的垂柳与右侧的“防洪神器”铝合金拼装式防洪墙互为映衬。实习生石雯露 摄

沿江而行,治水智慧处处可见。

长江与汉水汇合顶冲,在武昌江段淘刷出一道内凹的弧形堤岸,形似弯月,人们形象称为“月亮湾”。

这段610米的堤岸因堤外无滩,深泓逼岸、岸坡陡峭,历史上曾出现7次大小险情。最危急时,抢险人员将石块连同火车车厢一同投往江中。武昌区河道堤防管理所副所长刘一恒告诉记者:“历代河道堤防人,在这里流下了艰辛汗水”。

1998年后,这里进行了综合整治。防洪墙中还设置了沉降观测设备,能够自动采集堤防沉降变形数据并上传。

“以前守堤像打仗,现在防洪如同搭积木”。走在堤顶,一道亮银色的铝质防洪墙分外显眼。刘一恒解释,“这道858米铝合金拼装式防洪墙,是湖北省体量最大的‘防洪神器’。它拆装灵活,可在汛期快速组装成钢铁屏障,汛后可及时拆除,既提升防洪能力,又不过多遮挡江景,满足市民观景、亲水的需求。”

记者注意到一个特别的细节:月亮湾堤段护坡上,保留了38棵野生柳树。

“正常来说,堤岸进行硬化时,这些柳树会被砍掉。一位市民建议保留这里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景。我们综合评估后,认为可以在兼顾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将这些约有50年树龄、经历过惊涛骇浪的树木留存下来,作为伟大抗洪精神的‘活化石’。”刘一恒说道。

如今,苍劲柳树垂入江面的枝条划出一道道波纹,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岁月静好。很多居民乐于在这里纳凉、游泳、垂钓。

保留围堰守住生态,倒口湖畔变宜人湿地公园

青山倒口湖公园保留了当年的围堰。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晚霞染红水面,在青山区和平公园的倒口湖,一道长满杂草、盛开野花的弧形生态围堰横亘水面。

不远处,市民刘雯铺开野餐垫摆上零食,孩子们追逐着从生态缓坡飞起的蝴蝶。他们并不知道,这里一直曾是武汉长江干堤防汛险段。

“9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次惊险的管涌险情。”7月3日,当年的险情发现者、青山区武青堤巡查人员左海涛印象深刻。

2016年7月3日,他在巡查时发现倒口湖一处水面连续冒泡、水温冰凉,于是向上汇报。抢险人员随后在管涌周边垒砌沙袋、形成一道围堰。

参与这场抢险的青山区河道堤防管理所负责人舒捷记忆犹新:“那时候大家都是奋不顾身地往水里跳。我们在这奋战了三天两夜,最终守住了阵地,险情得到控制。”

2017年,武汉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入除险整治,消除了倒口湖堤段的管涌隐患,并在原址保留这段围堰,打造了江城首座防汛科普公园。

“如今,这片像海绵一样‘呼吸’的湿地公园吸引60多种鸟类安家,周边居民也很喜欢这处‘绿野仙踪’”,承担公园管护工作的和平公园办公室负责人张安娜对此满是自豪。

这种生态辩证法在武汉各处江滩得到极致展现。七月流火,人们在江滩亲水平台快乐戏水;硬化平台下,特意保留的芦苇丛中,游来了小鱼小虾;远处的天兴洲水域,又重见江豚身影。

治水之道,不在征服,而在共生。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堤防建设更加注重安全发展与人水和谐、生态效应的统筹。

武汉市开创性地将防洪安全整治与滨水环境建设相结合,全面开启长江、汉江江滩防洪与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不断延伸两江四岸江滩,凸显武汉城市中轴线,高标准打造大都市水岸景观。

坚持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五水战略”一起抓,武汉正全力推进长江百里生态廊道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贯通、后提升,生态优先,不搞过度景观”原则,进一步解决全市滨水空间存在的断点、空点,计划今年内完成江汉碧道、武船片堤防改造主体工程,实现三环线内江滩贯通,一个世界级滨水城市新空间将闪亮呈现。

2020年以来,武汉两江干堤24个险段未发生险情,武汉在与水的博弈中展现出更加从容的姿态。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实习生石雯露 通讯员刘静怡)

【谢会芳】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