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非遗木雕魅力,传承木雕千年匠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特定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生活智慧,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七月初,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前往咸宁通山县开展通山木雕非遗技艺学习,团队邀请通山木雕第五代传承人成希作为指导老师,触摸通山木雕的千年肌理,聆听刀木相击的古今对话。

凿痕里的光阴:通山木雕的千年回响

通山木雕的历史,是一部刻在木头上的岁月史诗。自明清起,这片鄂南山地便以木雕闻名,选材多取本地樟、楠、柏等硬木,刀法则融线雕的流畅、透雕的空灵、圆雕的立体于一体,既见江南的婉约精巧,又含楚地的厚朴大气。

成希老师在正式开始授课之前,向团队成员分享创作心得。他说通山木雕讲究“以木载道”,最爱刻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典故,“让木头讲故事,把老祖宗的智慧刻进纹理里”,刀工间藏着文化风骨,让传统在木上流转。

刀与木相和:指尖技艺里的匠心

在讲解完通山木雕的历史后,成希老师开始教学团队成员雕刻的基本技巧,木雕讲究手法与用刀安全,右手拿刀时,大拇指要与食指相扣,左手为保证安全不能在刀前。团队成员轮流上手实践,初握刻刀时,或因力度失准刻断线条,或因手腕不稳偏离轨迹。成希老师不急不躁,逐个扶正他们的姿势:“刻刀是手的延伸,心不静,刀就不稳。你看这木纹,本就有它的走向,顺着来,木与刀才能相和。”成希老师边说边执刀示范,刀刃在木头上游走的声音,似春蚕啮叶,又似细雨叩窗。

这份技艺能穿越百年风雨,靠的是“三分雕工,七分心性”。选料需候樟木百年,画样要合古意民情,打坯得“胸有全木”,修光须“毫厘不差”。在成希老师专业的指导下,队员们的手法逐渐精湛,原本都是毛边的木板也变得细腻光滑,最终队员们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满足与成就感出现在每个人的脸上。

新火试新茶:非遗的守正与出新

2014年,通山木雕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通山木雕面临着传承人才短缺,年轻人学艺意愿低,认知度不足等困境,成希便顺势创办了“通山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2015年,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大路乡吴田村建立木雕基地,成希扎根于此收徒授艺,至今已授徒20多人。2022年4月,他受聘到通山职业教育中心担任《通山木雕》专业课老师。与此同时,通山县多举措保护通山木雕:建传承基地供技艺展示,设专项基金扶持工坊,通过非遗展演、电商拓宽销路,让千年刀工在守护中延续。

手手相牵传技艺,心心相印续文脉。非遗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活着的传统”,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非遗连接着历史,也影响着当下与未来。正是秉持着“古韵凝于千手艺,新声起自万民心”的信念,“拾遗”志愿服务队才会与通山木雕相遇,在刻刀于手中翻飞之时感受非遗的魅力。刀木相击的清脆声响,仿佛正与千年前的历史故事,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讯员 杜华颖)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