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育乡知行”振兴实践队--融实践于乡土,探振兴之路径


2025年7月8日上午10时,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育乡知行”振兴实践队队员张皓、梁俊兴深入山东省潍坊市仓上村,开展为期一天的乡情调研。队员们通过与村委干部深度交流、走访村民院落、考察村庄设施,全方位捕捉乡村发展动态,同时记录下基层工作人员的日常实践,为理解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鲜活注脚。

溯源历史肌理,触摸村庄根基

实践队抵达仓上村后,首站前往村委会办公楼。在村务公开栏前,队员们驻足查看村庄概况介绍,随后与村委员刘相忠同志展开座谈。刘相忠同志入党6年,对村庄历史与现状了然于胸,他向队员们系统讲述了仓上村的名字由来——因明清时期曾作为区域粮食仓储集散地而得名,这一历史渊源在村志记载与老人口述中均有印证。

图片1.png 

图为实践队员张皓与村委员刘相忠谈话

座谈中,刘相忠同志结合村委会存档的《村庄发展年鉴》,介绍了仓上村的基本情况:全村共1860户,男女比例均衡,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40%,近5年因青壮年赴周边城市务工,常住人口年均减少约3%。队员们一边翻阅年鉴中“人口变迁曲线图”,一边记录关键数据,张皓特意用红笔标注出“2020-2025年外出务工人员职业分布”统计表,为后续分析人口流动与村庄经济的关联埋下伏笔。

体察民生服务,见证基层作为

在刘相忠同志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实地探访了村委会的日常工作场景。在民生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正为几位老人办理医保报销手续,桌上整齐码放着“低保申请材料”“高龄补贴登记表”等档案盒,每一份文件都标注着受理日期与办理进度。队员们注意到,墙角的“便民服务箱”里备有老花镜、雨伞、应急药品等物品,墙上的“服务承诺公示牌”清晰列出社保、民政等8类26项服务的办理流程与时限。

2.jpg 

图为实践队员张皓与村民交谈

随后,队员们跟随村委会工作人员参与了日常巡查。在村西头的低保户集中居住区,工作人员逐户检查房屋安全,为独居的李大爷更换了老化的电线插座,并登记其需要的降压药品种类,计划次日统一代购。“这些事看着小,但对老人来说是天大的事。”随行的村委工作人员王姐说。队员们观察到,她的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诉求:“张三家屋顶漏雨待修”“王五家孩子入学需开具证明”每一项都标注着处理状态,字里行间透着对村民的牵挂。

漫步村落肌理,感知生活新貌

离开办公区,实践队员沿村道走访,用脚步丈量村庄的发展变迁。在村中心的便民服务点,队员们看到小卖店老板正通过微信收款,隔壁的小超市里,货架上不仅有传统日用品,还新增了网红零食、智能家居等“新潮商品”,老板介绍说,这些都是通过电商平台进货,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

医疗设施方面,村内诊所的医护人员正在为儿童接种疫苗,诊室内“国家基本药物价格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公示”一目了然。3公里外的区医院设有“乡村转诊绿色通道”,村民凭村委会开具的证明可优先就诊,这一细节让队员们感受到城乡医疗资源衔接的努力。

4.jpg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合照

在村民院落走访中,队员们发现土地外包带来的变化尤为显著。村民们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后,不少家庭购置了小型农机具用于庭院种植,或在合作社兼职从事田间管理。70岁的赵大爷指着自家新修的厢房说:“土地外包每年能得8000元租金,我在合作社当管理员每月还有2000元收入,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同时,队员们注意到,无论是田间劳作的中年人,还是乘凉闲聊的老人,手中几乎都有智能手机,刷抖音、用微信视频已成为日常,数字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生活节奏。

凝聚实践思考,厚植担当情怀

傍晚时分,实践队员在村委会会议室整理调研笔记,桌上摊开的资料已堆成小堆:村庄人口数据统计表、土地流转合同样本、民生服务流程图、村民访谈记录等,队员们结合白天的所见所闻,热烈讨论着乡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基层工作人员把政策的‘大写意’转化为民生的‘工笔画’,这种脚踏实地的作风最动人。”张皓在总结中说。梁俊兴则表示:“土地外包让村民增收,数字技术让乡村焕新,但如何留住青壮年、培育乡村内生动力,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刘相忠同志听闻后补充道:“村委会正计划利用闲置土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希望能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你们大学生有知识,以后多来给我们出出主意。”

1.jpg 

图为实践队员张皓、梁俊兴村委员刘相忠合照

此次仓上村调研,实践队不仅记录了村庄的发展轨迹,更见证了基层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队员们表示,将把调研所得整理成报告,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让青春在扎根乡土、服务人民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40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