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雅韵:民族音乐图鉴

音乐课上的"民族图鉴":记一堂热热闹闹的《爱我中华》
 
七月的通城像个大蒸笼,走在路上能感觉到柏油路在发烫。但隽水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比天气更热的是孩子们的嗓门——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三十多个小脑袋跟着伴奏晃,忽然觉得这趟三下乡没白来。作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蓓蕾志愿队的一员,原本以为教《爱我中华》就是带孩子们唱首歌,没想到这堂课成了我最难忘的"民族启蒙"。
 

李佳2.jpg


二、课堂:乱哄哄里长出的"民族情"
 
"知道咱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不?"我举着画满小人的本子问。第一排的小胖墩"腾"地站起来:"五十六个!我爸手机壁纸就是这个!"声音大得震得窗户嗡嗡响,后排立刻有人接茬:"我还知道有藏族、回族......"教室里瞬间成了菜市场,我赶紧晃了晃手里的银饰图片:"先别吵,看看这个!"
 
图片刚亮出来,孩子们的眼睛就直了。"这是银子做的?"有人伸手想摸,"会不会比我妈戴的金镯子沉?"我指着苗族银冠的纹样:"这上面的花纹都是姑娘们一针一线绣的,比你们作业本上的五角星难画多了。"穿蓝布衫的阿依古丽突然举手:"我奶奶也有这样的银镯子,是维吾尔族的!"她亮出手腕上的小银圈,阳光下闪得人睁不开眼。
 
放《爱我中华》伴奏时,没等我说话,几个男生已经跟着节奏拍桌子,桌腿撞得地面咚咚响。唱到"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后排的小浩突然站起来,学着电视里运动员的样子弓着腰往前冲,结果被椅子腿绊了个趔趄,全班笑得前仰后合。我没制止他,因为看见他爬起来时,脸上还带着"冲锋"的认真劲儿——这大概就是孩子们对"奋进"最实在的理解。


 

三、后记:比歌声更响的收获
 
回宿舍的路上,蝉鸣混着远处的广场舞音乐,仔细听,正是《爱我中华》。我翻出手机,给群里发消息:"今天的课没按教案来,但好像比任何计划都好。"
 
其实志愿者能做的,从来都不是"教会"什么。就像那堂音乐课,我以为是我在教孩子们唱民族情,到头来却被他们教会:民族不是课本上的数字,是菜市场里的互相体谅,是庙会上的好奇目光,是吵架时也记得"他不吃猪肉"的细心。
 
这大概就是三下乡最珍贵的收获——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在孩子们的吵吵嚷嚷中,突然明白:所谓民族情深,不过是你记得我的习俗,我懂得你的欢喜,就像通城七月的阳光,公平地照着每一朵花。而我们这些志愿者,不过是恰好路过,见证了花开的瞬间。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