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文公山,志愿温情暖桑榆


青春筑梦文公山,志愿温情暖桑榆

——湖北二师化院青年志愿者团队赴文公山村开展调研活动

当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团队的青春足迹踏入文公山村,千年文脉滋养的土地上,银发群体与青春力量碰撞出别样火花,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剪影。插入图1)

d.jpg

文公山村,因南宋大儒朱熹(世称“文公” )驻守潭州时讲经授学而得名,山上洗墨池流传着朱熹洗笔染池、墨香沁水的传说,池水经年不干的奇妙特质,为村落蒙上厚重人文面纱。活动伊始,村书记作为 “文化引路人”,带领志愿者攀登文公山,实地讲解历史典故,从朱熹讲学往事到洗墨池的岁月传奇,让千年文脉在脚步丈量中鲜活起来。(插入图2

a.jpg 
      调研中,团队聚焦乡村老年群体。穿梭村落,队员们发现这里的老人大部分都还蛮年轻的,即将迈入老年或刚刚步入老年生活,虽已过知天命、耳顺之年,却洋溢着别样的活力:能够熟练操作智能设备,紧跟时代潮流。志愿者们主动与长者结对,陪他们唠家常,在交流中聆听村落故事——这里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种的多的或者家里老人行动不便的会请人来帮忙,付给他们工钱。村里的书记还说水稻的收割已经由机器代替了,这样又方便又快捷。长者们虽历经岁月,却有着拥抱新事物的热忱,他们的经历,串联起古村发展的时光线,彰显不服老的生活韧性。(插入图3

s.jpg

     “在文公山,我们不仅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更从书记的讲述和长者的笑谈中,读懂了乡村发展的活力。”团队成员分享实践感悟时提到,无论是机械收割带来的农业变革,还是长者们对智能生活的适应,都让“传承”与“进步”成为此行最深的印记。文公山村之行,让志愿者明白:乡村振兴里,银发群体不是 “旁观者”,而是带着经验与热忱的 “同行者”;青春力量也不止于 “服务”,更是激活代际协同、赋能乡村发展的 “催化剂”。

当青春调研画上句点,留下的是老人学会新技能的笑颜,是队员们沉淀的乡土认知,更是代际共融、双向赋能的乡村样本。湖北二师化生院青年志愿者团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奔赴乡土,让青春与银发携手,让文公山的历史文脉与时代活力,在乡村振兴浪潮里,翻涌起更动人的浪花。插入图4)

f.jpg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