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蓓蕾”志愿服务队第四天的支教工作,在古诗的清雅意境与作业的专注氛围中缓缓铺展。当《暮江吟》的诗句从孩子们口中读出,当难题在耐心辅导下迎刃而解,这个夏日的午后便有了别样的温情。
古诗课:品《暮江吟》,在诗句里遇见秋日风景
上午九点,教室的黑板上画着一幅简笔画:残阳铺在江面上,一半碧绿一半红,江边还立着几株芦苇。志愿者林同学指着画问:“大家看,这画里藏着一句诗,谁能猜出来?”孩子们盯着画小声议论,三年级的小诺突然举手:“是不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原来今天的古诗课主角是白居易的《暮江吟》。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残阳铺水中”的“铺”字,志愿者端来一盆水,用手电筒模拟夕阳斜照:“大家看,阳光这样‘铺’在水面上,是不是比‘照’更温柔?就像妈妈给我们盖被子,轻轻的、暖暖的。”孩子们立刻凑到水盆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发出惊叹。
讲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时,志愿者拿出提前准备的露珠标本和弯月图片:“诗人觉得九月初三的夜晚特别可爱,露珠像珍珠一样亮,月亮像弓箭一样弯。你们觉得身边有什么东西也像珍珠和弓箭呀?”三年级的小瑶指着窗台上的玻璃球:“这个像珍珠!”四年级的小宇则拉起自己的弹弓:“我的弹弓拉开就像月亮!”课堂最后,孩子们跟着志愿者用手势比划诗句:手臂弯成“弓”,指尖捏成“珠”,教室里满是摇摇晃晃的“小月亮”和亮晶晶的“小珍珠”。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讲授古诗。曹远维 供图
作业辅导课:笔尖轻舞处,难题变坦途
午后的教室安静下来,作业辅导课成了孩子们的“充电站”。志愿者们穿梭在课桌间,随时响应着“老师,这道题我不会”的呼唤。四年级的小杰对着一道除法题愁眉不展,志愿者林同学蹲在他身边,用糖果当教具:“12颗糖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能拿到几颗?我们一颗一颗分试试。”当小杰终于算出答案,立刻把糖果分给同桌:“你看,和我算的一样!”
低年级的拼音练习本上,不时传来志愿者的轻声领读:“‘江’是jiāng,声母是j,韵母是iāng,要读得又轻又长哦。”志愿者曹同学握着小哲的手,一笔一划教他写“吟”字:“左边是口字旁,右边是‘今’,就像现在开口唱歌,所以叫‘吟’。”小哲歪着头想了想,在田字格里写下一个歪歪扭扭的“吟”,举起来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
遇到写作文卡壳的孩子,志愿者们总能找到灵感钥匙。四年级的小雅对着“家乡的美景”犯难,志愿者林同学提醒她:“上午学的《暮江吟》里,诗人写了夕阳和月亮,你家乡的傍晚有什么呀?是有稻田,还是有小河?”小雅眼睛一亮:“我家后面的池塘,傍晚有蜻蜓飞,还有青蛙叫!”说着就拿起笔唰唰地写了起来。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讲解数学题。曹远维 供图
放学时,孩子们背着书包路过黑板,还在小声念叨“半江瑟瑟半江红”。小诺跑到志愿者身边,递来一张画:水面上一半红一半绿,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暮江吟”三个字。“老师,这是我画的诗。”志愿者笑着收下画,知道那首关于夕阳与月亮的诗,已悄悄住进了孩子心里。支教第四天,诗意与成长交织,让这个夏天有了更细腻的温度。(通讯员 曹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