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汉江师范学院汉水暖阳·丹心筑梦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走进三里桥社区爱心托管班,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新年主题课程。课堂上,志愿者们通过生动讲解将春节这一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背后的文化密码娓娓道来,让孩子们在夏日里提前感受年味儿,沉浸式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深度。
余雯乐摄
追本溯源:解码春节的千年基因
“同学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过春节吗?这个节日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啦?”课堂伊始,志愿者以一连串有趣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的思考。结合PPT中“春节的由来”板块内容,志愿者向孩子们介绍,春节即农历新年,作为一年之岁首,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当讲到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这一重要事件时,志愿者特意加重了语气:“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更让全世界看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魅力。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把这份文化宝藏传承下去。”孩子们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纷纷表示要做传统文化的“小守护者”。
余雯乐摄
传说启智:“年兽”故事里的文化智慧
“从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志愿者声情并茂地讲述起PPT中的“春节传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神秘的民俗故事中。当听到“年”兽每到除夕就爬上岸伤害人命,而人们发现它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时,孩子们紧张得屏住呼吸;当得知人们由此发明了放鞭炮、贴红春联、点灯火等习俗时,大家又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笑容。
“原来我们过年放烟花、贴福字,都是从这里来的呀!”一位小朋友恍然大悟地说道。志愿者顺势引导:“这些习俗里藏着古人的智慧,也藏着大家对平安团圆的期盼。”
余雯乐摄
习俗体验:动手参与感受年俗魅力
在“民间习俗”环节,志愿者提到的扫尘、祭灶神、贴年红、包饺子、守岁、发压岁钱等习俗,还带领孩子们念起春节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志愿者展示了PPT中门神的图片,详细讲解“贴门神应以进门者为视角,对脸相视为正确贴法”的传统。“老师,福字可以倒着贴吗?”有孩子问道。志愿者笑着回答:“福字倒贴寓意‘福到’,这也是咱们的传统智慧呢!”
余雯乐摄
美食探秘:南北方差异里的团圆味
“北方过年吃饺子,南方过年吃什么呢?”志愿者抛出问题,引出PPT中“南北方过年差异”的内容。通过图片对比,孩子们了解到北方饺子、南方汤圆的不同选择,以及年糕“年年高升”、鱼“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
志愿者让孩子们讨论“家乡过年必吃的一道菜”。陈道洋小朋友说:“我家年夜饭一定要有鱼,妈妈说要留头留尾,来年有头有尾。”王晨雨小朋友则分享:“奶奶会做春卷,要从头吃到尾,寓意顺顺利利。”在交流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各地美食,更体会到无论南北,春节饮食都承载着“团圆”的共同主题。
余雯乐摄
文化传承:小小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课程接近尾声,志愿者播放了PPT中提到的春节相关视频,展示了舞龙舞狮、逛庙会等热闹场景。当看到庙会上的糖画、剪纸等传统技艺时,孩子们纷纷表示“想去体验”。志愿者告诉大家:“春节申遗成功后,我们更要好好保护这些传统。你们可以把今天学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准备年货、贴春联,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此次新年主题课程,通过“讲、玩、做、尝”相结合的方式,将PPT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的体验,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春节的由来、习俗和文化内涵,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汉江师范学院汉水暖阳·丹心筑梦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更多青少年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