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美好时光·网络文明分享大赛#2025年7月11日早上,在湖北宜昌上西坝“小青岛”,葛洲坝旁一场别开生面的“江豚与生物链的故事”主题活动正热烈展开,来自光明路社区暑托班的孩子们化身“生态小侦探”,在自然课堂中触摸长江跳动的生命脉搏。
“老师,江豚是怎么呼吸的?”活动伊始,二年级的叶心怡便高高举起手,清澈的眸子里写满困惑。她的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水面,激起了在场孩子们共同的求知涟漪。而两小时后,当心怡兴奋地指着江豚们的照片,清晰说出“江豚的呼吸孔位于头顶,呼吸时会浮出水面,它们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时,稚嫩脸庞上的豁然开朗,正是这场生态教育最动人的注脚——疑问的种子在江风中萌发,最终在探索中结出理解的嫩芽。
解开谜题的钥匙,紧握在社区特邀的湖北省志愿者协会理事、宜昌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西陵区摄影协会主席张彬手中。为了让知识如江水般自然流入孩子心田,张彬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条“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认知路径。
“江豚食堂”揭秘:一张张直观照片,配以“江豚最爱吃哪些江鲜点心”的趣味讲解,将食性知识转化为孩子熟悉的生活语言。
“江豚的微笑”捕捉:张彬老师利用vivo公司提供的三台X200U长焦手机教孩子学习手机摄影,他将取景框比作“生态观察窗”,用“给江豚拍证件照”的比喻强调构图重心,当江豚迟迟未出现,转而带领拍摄江面漂浮物,“这些可能就是让江豚不舒服的‘坏东西’。”镜头成了延伸的眼睛,让孩子们看见生态链的具象关联。
“画笔下的江豚”课堂:当生态认知遇见斑斓颜料,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海洋世界”。
没有晦涩术语,只有贴近童心的表达;没有单向灌输,唯有鼓励好奇的互动。当孩子们围着围栏边摆放的一张张江豚照片,轻轻触摸它流畅的线条;当他们在老师引导下,争相提出“我们怎么帮江豚找更多朋友”的妙想,知识的溪流已在童心中汇成对生命的敬畏之河。“答案从来不在课本里,而在江风与孩子好奇心的碰撞中。”张彬老师望着岸边踊跃的身影感慨道。
社区党委书记陈爱丽表示,此类融合在地生态特色的实践课堂将持续深化,让守护长江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扎根生长。当心怡和她的伙伴们在“宜昌长江生态代言人”的签名板上认真写下自己的名字,童真的笔触已悄然写下人与长江和谐共生的未来序章——这堂江边的生命课,终将在孩子们心中激荡起永续的涟漪。(图文来源:三峡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