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视窗·文化的力量丨可感可及,最是文化润民心——钱塘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全民共享
杭州新闻客户端 2025-07-11 15:29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

钱塘区河庄街道江东村,鹭鸟从绿油油的田间轻轻掠过,江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美得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前不久,20余位摄影名家来到这里,开启“令人向往的村庄——2025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江东村站创作之旅。

20年前,原江建村和新东村合并为江东村时,传统习俗几乎被遗忘,村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如今,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共同滋润下,江东村经历了从“文化荒地”到“人文新村”的发展巨变,入选省级人文乡村建设名单,成为年轻人周末打卡的热门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就在今年4月,钱塘区召开“潮钱塘·向未来”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了《勇立潮头 勇担使命 奋力打造创新文化钱塘样板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钱塘区建设成为思想铸魂先锋区、文化创新活力区等“5个区”的目标任务;重点开展深化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工程、传承拓展钱塘历史文脉等7项重点工作;力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3项改革创新举措;完善组织领导、资金配套、评价管理3项机制。其中,“文化+民生”改革创新举措,意在统筹整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文化资源,构建“资源整合、精准服务、长效赋能”的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机制。

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场提升文化和民生黏合度的大戏正在钱塘区上演。

强“员”引路,再造“精神家园”

江东村党总支书记方建庆回忆,2005年,江东村刚完成两村合并时,与许多合并村一样,也存在“合村不合心”的问题。

为了凝聚人心,江东村组织“三月三”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村民之间来往多了起来,大家合作互助,各取所长,人心一下子就齐了。”方建庆说。

随着村民的口袋子鼓了起来,对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2024年5月,省级文化特派员、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何剑伟来到江东村,带来了乡村文化生活的新气象。他给河庄街道创作了一款动漫“新农人”IP形象“河新新”——一个头戴麦穗草帽、脚踩钱塘江潮水鞋、身着“H”形绿色背带裤、手握一根自拍杆的小男孩。如今,“河新新”已经成了村民的“代言人”。

在何剑伟的推动下,江东村的文化味越来越浓——办起了首届国际体育幽默画展暨人文乡村漫画展、浙江漫画家协会成员采风活动;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创作基地、何剑伟漫画工作室先后落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漫画资源流向江东村,“漫画”“IP”这些村民眼中的新词,也悄然融入江东村的文化肌理,成为村民热议的“高频词”。

去年,江东村文创产业新增产值8000万元,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万元。

何剑伟与江东村的“双向奔赴”,是钱塘区文化特派员“送文化”“种文化”的一个缩影。目前,包括何剑伟在内,钱塘区共有7位省级、市级、区级文化特派员活跃在乡野田间,把文化注入基层,与群众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现在撒下的种子,将来必会长成参天大树。”在何剑伟看来,未来的“文化钱塘”,是一棵参天大树,而现在,正是“播种的时间”。

多方联动,让文化“富起来”

不仅是文化特派员,近年来,钱塘区为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还培育了不少文艺骨干。

如何让村社与艺术“碰撞”出火花?

前不久,下沙街道滟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婚书展示活动,一幅幅用各式字体写成的古婚书摆得错落有致,现场人头攒动。

“妈妈,什么是婚书呀?”

听着小孩子稚气未脱地提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吴一桥被逗乐了,打趣地说:“婚书就是古人的‘结婚证’。”

吴一桥是钱塘区首批“驻村文艺家”之一,2024年起结对滟澜社区。此次活动,正是他和学校教职工书法俱乐部、理学院党员志愿服务书画分队,为居民献上的一道文化大餐。

去年,钱塘区整合多方文艺资源,组织区内8个文艺家协会与7个街道结对,招募了首批33名“驻村文艺家”与18个村社结对,用文艺力量深入村社基层,把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

让文化“富起来”,不仅要文化进村社,还要让文化有创新。

“一担滩涂一片田,一天只有一分钱,那个时候,不容易……”在2024年钱塘文化主题月活动之一《Hi,钱塘》舞台剧表演现场,来自下沙街道湾南社区的64岁居民张福仙,带着一腔热诚和一段与钱塘的过往,发出了“我是谁”的心声。

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诠释一座城。100名素人演员,100个故事,100次相遇……把舞台交给钱塘人、激发群众文化创新活力,这幕《Hi,钱塘》舞台剧,正是打开钱塘区多元文化的一扇窗。

从最初的种子到未来的参天大树,都离不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如今,在钱塘区,热闹“村晚”四季常伴,文艺课程随心报名,文化之风浸润在每一个钱塘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源源不断地为钱塘区输入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能。

布局空间,让文化“活起来”

今年春节,在金沙湖大剧院,钱塘区举办了“宋”福杭州年 钱塘家味道——钱塘新春“家”年华之潮韵除夕夜主题活动,邀请了100多名留杭过年的产业工人及国际友人,共享文化盛宴。

福气满满的红包许愿墙,热闹非凡的迎新打卡点,趣味十足的非遗体验区……在浓浓的年味中,产业工人和国际友人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感受着钱塘这座城的温暖与包容。

金沙湖大剧院、钱塘区图书馆、非遗馆……在钱塘区,可游、可体验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多。

在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钱塘区还发布了《2025年度钱塘区宣文系统十大文化惠民实事项目》,打造“潮起钱塘”产业园区文化共同体便是其中之一。今年,钱塘区将推进政校企联动,在区内各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打造30个文化共同体,全面赋能产业发展。

在铭扬数字文化产业园,园区瞄准年轻人的文化需求,打造一系列配套生活服务空间。如设有便捷又贴心的食堂、咖啡吧、茶空间、元气健身房、共享书房等配套服务;又如定期举办知识讲座、政策辅导等课程,让年轻人有学习充电的机会;再如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活动,让年轻人在耳濡目染、喜闻乐见中感知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让五湖四海的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是园区需要打造的文化新理念。”铭扬数字文化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万琨表示,留人重在留心,园区通过宣扬勇立潮头、年轻敢拼的“扬Young”理念,努力拉近与企业、员工之间的距离。

目前,包括铭扬数字文化产业园在内,钱塘区首批10家产业园区文化共同体已正式授牌。钱塘区正逐步形成一个个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文化空间矩阵。(记者 陆元峰 王勇 徐赛华 张骥鸿)

(来源:杭州新闻客户端)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