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开展的爱心课堂中,一堂意义非凡的书法课成为亮点。7月9日上午10:50-11:30,志愿者教师邓晓涵为徐家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书法课,以其科学的教学设计、耐心的过程引导与深厚的文化浸润,为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汉字艺术之美的大门,生动践行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图为志愿者邓晓涵授课时与同学互动情况 李梦珂摄
邓晓涵老师的书法课设计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课程一开始,她通过两幅风格迥异的钢笔字对比展示,引导同学们直观感受规范书写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内驱力。随后,巧妙引入“书圣”王羲之“墨池”的经典故事,成功抓住学生注意力,也将勤学苦练的种子悄然播下。
在教学核心环节,邓老师坚持“小而美”的精细化教学策略。她首先利用清晰图片,系统讲解钢笔的结构与科学握笔姿势,并辅以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记忆。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精讲精练,过渡到独体字、左右结构字的架构分析,强调笔画间的呼应关系和空间布局。在指导书写李白名篇《早发白帝城》时,她不仅要求字形规范,更绘声绘色地解析了诗歌的意境与背景,让书法练习与文学欣赏相得益彰,使看似枯燥的书写变成了“好玩”的文化体验,极大提升了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热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志愿者邓晓涵老师高度重视学习过程的引导与陪伴。对于每一个所教学的笔画或生字,她均在黑板上进行规范、清晰的示范书写,一笔一画细致拆解,并辅以详尽的口头讲解,确保学生理解要领。
在学生自主练习环节,邓老师深入学生中间,细致观察每个人的书写状态。她秉持“重视态度与过程”的原则,只要看到学生是认真专注、一笔一画地努力书写,便及时给予真诚的肯定与鼓励。对于练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她的指导方式充满温度——在指出改进方向后,总会加上“相信你多加练习,下次一定会写得更好”等激励性话语。这种以示范为引领、以鼓励为动力的教学模式,有效呵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书写信心。
本次书法课不仅是一门技能传授课,更是一次深度的传统文化浸润。邓晓涵老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学全程。王羲之“墨池”故事的引入,传递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早发白帝城》的书写与诗意解析,则架起了书法艺术与古典文学之间的桥梁。精心设计的课件,也融入了传统纹饰、古典色调等元素,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这堂书法课正是“逸思公益”爱心课堂落实五育并举理念的生动缩影。它以“美育”为核心载体,通过书法艺术之美陶冶学生情操;强调规范书写和持之以恒,渗透了“德育”中关于认真态度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对汉字结构与诗歌内涵的理解,则蕴含着“智育”的要素;而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也关联着“体育”健康习惯的养成。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志愿者邓晓涵老师的精心设计下,成为融合多育、涵养心灵、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字:张驰
图片:李梦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