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三十载,一颗初心育桃李


7月8日上午,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融情夏乡”志愿服务队走进巫溪县徐家镇中心小学,与扎根徐家镇中心小学近30年的语文教师沈以东展开深入对话。这位扎根乡村的教育者,用朴实的坚守与细腻的关怀,为乡村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温暖天空,为志愿者们展现了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初心与生命热忱。

“刚教书时每月工资才200块,看着身边人下海经商,心里难免波动。”沈以东坦言,年轻时他也曾因教学条件简陋、生活清贫而浮躁,而转折始于成为父亲后,女儿的成长让他慢慢走近并渐渐读懂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看着女儿一点点长大,突然懂了孩子眼里的光”。                         

这份领悟让他在课堂上多了耐心与从容,面对学生反复出错时,他总能轻声引导并给予鼓励与帮助;面对留守儿童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交流时,他总能主动靠近循循善诱。三十年间,沈以东曾两度拒绝调离机会。“就像建房子的材料,石头有石头的用处。”他笑着打比方,乡村孩子需要有人牵着他们的手往前走。这份坚守也让他收获了独特的幸福:毕业多年的学生偷偷拍下他的背影发在朋友圈,留守儿童会把洗干净的小手凑到他面前“邀功”,这些细碎瞬间成了他心中最暖的光。

777.jpg
图为沈老师向志愿者们讲述教育经历   曾馨慧摄

徐家镇中心小学8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还有不少来自单亲家庭,因此沈老师的课堂总有特殊的温度。讲《乌鸦喝水》课文时,他带着学生们演课本剧;遇到涉及“妈妈”的作文题,会轻声建议:“写奶奶也一样,她给你的爱一点不少。”他发起的戏剧社团里,30多个孩子从绕口令练起,用旧窗帘做戏服,把课文演成小剧场,城里孩子有专业舞台,而他们在沈老师日复一日的陪伴下,也慢慢敞开心扉逐渐外向,愿意凭借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课余生活。

谈及教育心得,沈以东提到最多的是“平衡”,面对城乡教育差距,他不回避乡村学校在资源上的显著差距,却更看重“把能做好的做到极致”;谈及体罚争议,他坚持“严慈相济”,他表示罚站是让孩子冷静,但打手心时会先问自己:换作我家孩子会怎样做?

对于即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他向志愿者们分享了最真挚的心得体会“做老师需要先做一个真诚的人,就像种庄稼,急不得。”本次交谈让志愿者们明白,乡村教育的征途上,正是无数如沈以东老师般的教育者,以坚守为炬,照亮孩子们的成长路,也为青年学子们树立了扎根基层、守护初心的精神标杆。

文字:许可

图片:曾馨慧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