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体验仿佛让我重拾起儿时的纯粹与快乐,从单纯的‘玩泥巴’到深入学习非遗技艺,让我体会到传统手艺传承的意义。”台胞吕韵如和记者分享道。7月7日下午,作为乐活两岸——2025汉台青年文化体育嘉年华的子项活动,楚才科技创新营一行来到龟山·楚才韬奋书院,开展非遗泥塑体验活动,来自台湾的11名同胞和10名武汉青年代表一同走进书院,在武汉黄陂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泥人胡”胡作林老师的指导下,感受泥塑的独特魅力。
武汉黄陂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泥人胡”胡作林带领汉台青年代表制作泥塑。 刘雍涛 摄
“选土、揉泥、塑形、阴干、烧制、上色,完成一幅泥塑作品每一步都很关键……”活动伊始,胡作林老师简要介绍了泥塑的主要步骤。今天带大家学习塑形步骤,临摹作品为天津“泥人张”流派的娃娃泥塑形象——“中国梦娃”。
台湾同胞体验非遗泥塑。 刘雍涛 摄
制作过程中,胡作林老师手把手教学,从揉泥、塑形,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同样与泥土打交道,我在台湾接触过陶艺,多是制作杯盏等器物;泥塑更考验功夫,要细致拿捏人物的比例、姿态,塑形难度更高。”来自台湾《联合报》的李沅翰兴致盎然,除了梦娃以外,他还精心捏制了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宝可梦”,“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能让非遗技艺更贴近年轻群体。期待两岸携手守护这份文化根脉,让传统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武汉黄陂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泥人胡”胡作林指导台湾同胞捏泥人。 刘雍涛 摄
课程结束后,台胞吕韵如谈到自己的感触:“今天在龟山的楚才韬奋书院,一院尽览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等地标建筑,在新旧交融的建筑中,我感到武汉历史的厚重底蕴和创新的蓬勃活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体验非遗泥塑,更能体会到传统技艺在时代脉搏中的力量。”最后,胡作林老师为潘素满、李梦玲、姚思佳等8名两岸同胞颁发“最佳临摹作品奖”和“课程纪念奖”以资鼓励。
台湾同胞在龟山蝴蝶泉观景平台打卡拍照。 刘雍涛 摄
本次活动由楚才竞赛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报》教育事业部联合主办。在汉期间,台湾同胞一行11人打卡黄鹤楼、省博、东湖绿道,并赴襄阳参访古隆中、唐城。未来,“楚才”将继续提供平台支持汉台青少年文化交流项目,不断扩大影响力,致力于让汉台学子在同游同学、同吃同住中深耕中华文化研习,深化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文:张文慧)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