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师者言乡村实情,探振兴为教育赋能

7月7日,“青春飞扬·融情夏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对徐家镇中心小学校长廖尊位和大队辅导员谭燕进行了深入采访。此次采访,是志愿团队乡村教育调研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深入了解乡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发展困境以及师生需求,为后续开展针对性的帮扶活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志愿者们通过采访了解到,学校目前面临的的最大困难和挑战:一是学生数量暴跌;二是经费紧张。“现在乡村学校最头疼的,是留不住孩子。”谭燕老师的话道出了许多乡村教育者的无奈,据她介绍,徐家镇小学目前约有500名学生,而周边部分村小6个年级仅46人。随着城镇化推进和教育政策放宽,家长通过各种途径将孩子送往县城学校,导致乡村生源持续萎缩。“三年级还有3个班,二年级就只剩2个,明年一年级可能也只有2个班。”谭老师坦言,学生减少直接造成教师资源相对过剩,形成“有师少生”的失衡局面。而由此衍生的教师结构性过剩、公用经费紧张等问题,正形成恶性循环。

2.jpg
图为采访廖尊位校长 李梦珂摄

面对挑战,学校探索出两条特色路径。据谭老师描述,学校开设石头画、手工等特色社团,将乡土资源融入教学;同时依托教师特长开设18个兴趣小组,从葫芦丝、舞蹈到电子琴,实现“小而精”培养。此外,廖尊位校长表示食品安全是前提和基础,学校设有食品安全员等专人负责,同时成立家长监督委员会,开放食堂监控,让家长监督采购、加工、分餐等流程,获家长认可。

采访结束时,廖校长带志愿者观看校园里“润物无声”的题字。尽管有着经费、生源、师资的多重压力,但这些坚守者的努力,为乡村孩子的未来保留了更多可能。

这次对话不仅揭示了乡村教育的挑战不仅是硬件的差距,更是资源分配、人才流动、社会观念交织下的复杂命题。当志愿者们记录下校长办公室泛黄的课程表与崭新的荣誉证书时,或许正是这种矛盾中的坚持,构成了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

文字:彭竹君

图片:李梦珂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