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落地后,荆州市退捕渔民保障工作的推进实效与创新路径,7月4日,武昌工学院团委“十年禁渔”三下乡调研团队“‘江’心比心,‘渔’你同行” 走进荆州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与市人社局农工科、就业服务中心等科室负责人围绕渔民就业创业、社保保障、技能培训等核心议题,开展专题调研座谈。
图为团队成员到达荆州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进行座谈会(翁敏欣供图)
聚焦“四送”路径,解码退捕安置成效
座谈会伊始,团队成员集体观看荆州市退捕渔民“四送”(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帮扶 )宣传片,直观了解当地从“靠水吃饭”到“多元发展”的转型脉络。
随后,荆州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邱婧作为本次座谈会的主持人,先为团队成员简要介绍了基本情况:全市7749名退捕渔民中,劳动年龄内需转产安置的4700人已全部实现就业,通过企业吸纳、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多元渠道,构(建起“应保尽保、技能适配、创业带动”的保障体系。
荆州市人社局农工科负责人许佳萌紧接着补充道,荆州聚焦“政策送到家、培训送入村、帮扶送进门、岗位送对人”四大举措,推动渔民实现“从自给自足变应保尽保、传统捕捞变持技上岗、靠水吃饭变创业致富、漂泊生活变稳稳当当”的“四变”转型。
图为荆州市人社局农工科负责人许佳萌进行情况介绍(翁敏欣供图)
多维举措并行,破解转型实际难题
荆州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培训指导科、就业援助科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道:荆州通过建立“一户一档”动态监测机制,落实社保“应参尽参”;按需开展技能培训,助渔民掌握新技能;以产业带动就业,扶持创业;组织专场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多举措助力退捕渔民实现就业转型。
图为荆州市人社局三位科长进行相关情况说明(翁敏欣供图)
互动交流,共探长效发展机制
调研团队围绕“补贴发放透明化”“跨区域就业协作”等问题与负责人深入探讨。在提问环节,团队成员进一步聚焦工作难点,向负责人提问:“在落实退捕渔民保障政策过程中,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荆州市人社局农工科负责人许佳萌坦言,当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部分渔民就业观念转变困难,对新技能培训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此外,部分乡镇产业基础薄弱,难以提供足够的长期稳定岗位,导致部分渔民可能会出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情况。
图为团队指导老师吴柳柳老师进行提问(翁敏欣供图)
以研促行,助力民生保障升级
座谈尾声,团队表示将会基于调研形成《荆州市退捕渔民“四送”模式优化研究》报告,为政策迭代提供实操建议。这份报告将从政策执行细节、渔民实际需求、地方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分析荆州市“四送”模式,提出更多可落地的优化策略,例如建立更完善的就业跟踪反馈机制、设计更贴合渔民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等。
座谈会结束后,现场氛围依旧热烈。团队成员与荆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几位科长热情寒暄。大家纷纷表达对此次交流的感慨,并感叹退捕渔民保障工作上的启发和收获。
图为团队成员与荆州市人社局所有参会人员的合影(翁敏欣供图)
未来,团队的调研工作将持续沿着“退捕渔民保障”这条主线深入推进。团队将走进沿江村镇,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组织渔民座谈会、对重点对象进行深度访谈等方式,全面收集渔民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就业诉求以及对现有保障政策的反馈;并且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海量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详细的“退捕-安置-发展”全链条调研报告,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与此同时,团队计划将调研范围扩大至长江流域其他城市,对比研究不同地区的退捕渔民保障模式。通过分析各地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执行手段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成功经验和适合不同地域特点的个性方案。例如,研究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如何利用产业优势吸纳退捕渔民就业,以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怎样引导渔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形成一系列可推广的优化方案。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团队还将积极与政府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方法。通过“学”、“研”结合的方式,让调研成果不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能切实应用到政策制定和民生保障实践中,以青春智慧助力长江禁渔民生保障协同发展,让“十年禁渔”不仅守护生态,更托举渔民稳稳的幸福。
(通讯员:徐婧姿)
(拍摄:翁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