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全家一致决定,把珍藏的父亲具有史料价值的遗物,捐赠给安庆博物馆。”7月4日下午,在安庆博物馆举行的“黄梅戏艺术大师王少舫亲属捐赠仪式”上,王少舫之子王毛代说。当天,130件套与王少舫有关的信札、照片、书籍、曲谱、剧本、衣物、家具和生活用品等入藏安庆博物馆。
此次“安家”安庆的珍藏主要分两类:其一是记录王少舫为黄梅戏传承发展的著作,诸如黄梅戏艺术研究专著《王少舫谈黄梅戏》《回望大师王少舫》《王少舫黄梅戏唱腔选集》;其二是曾伴随王少舫从艺生涯中的演出用具和部分生活用品。“父亲在安庆与黄梅戏初相逢,并最终选择为其发展与传承献上一生。他一直认为安庆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世之时常说退休后要重新回安庆生活。今日的捐赠可以说是完成了他老人家的遗愿。”王毛代说,这些遗物记录了父亲在黄梅戏道路上的探索轨迹,每一幅都倾注了父亲的心血和家人的回忆,安庆博物馆是这些物品最好的归属地。
“恩师1933年到安庆演京剧,在安庆南洋旅馆第一次听到洗衣大姐唱黄梅小调,散放着泥土气息的生活小调吸引了他,渐渐地走上了‘京黄同台’‘皖剧新唱’等艰辛的艺术生涯,也记录了黄梅调在安庆成为黄梅戏华丽转身的美好时光。”王少舫先生的女婿、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级作曲陈精耕说。
“这些遗物见证了黄梅戏第一次赴海外演出、改革开放之后黄梅戏第一次赴香港演出等重要事件,是研究王少舫大师艺术生平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黄梅戏文化发展史极其宝贵的实物鉴证。”安庆博物馆馆长王红星表示,将深入研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并通过多种活化利用形式,推动黄梅戏文化传承与传播。
作为上世纪最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之一,王少舫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仍旧在艺术的殿堂里熠熠生辉:董永、刘大人、王科举、金牛星、黄丞相、包拯、王小六……这些角色涵盖了所有生、末、净、丑的男性行当,每一个都是经典级别的演绎;他与严凤英合作的《天仙配》是中国第一部黄梅戏电影,也是黄梅戏自此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里程碑之作;他培养的接班团队,现在都是功成名就的黄梅戏艺术家和教育者;在他言传身教下形成的优良作风,至今都传承在各大黄梅戏剧院的台前幕后。他上下求索、苦心经营,用尽毕生的精力,为黄梅戏这个年轻的剧种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见习记者 刘丹 通讯员 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