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神农架︱天生桥为什么不是一座桥?


“哇,好凉快!”7月2日下午,当武汉媒体采风团走进神农架天生桥景区时,不由感叹道。在炎炎夏日,这里宛如大自然馈赠的清凉秘境,瞬间驱散了燥热与疲惫。

“天生桥”位于神农架南部的老君山北麓,海拔足有1800米,是集自然景观、巴人文化和徒步探险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抬眼望去,一座巍峨大山矗立眼前,高大的岩壁上,一道裂隙瀑布如银龙般喷涌而出,自高处自由落体,溅起的水雾似轻盈的精灵四处飞舞,带来阵阵沁人心脾的清凉。7月2日下午 4 点,景区入口处的温度显示为 18.4℃,在这酷暑时节,无疑是一方避暑的绝佳之地。

“为什么我们面前是座大山,而不是一座桥?” 面对长江日报记者的疑惑,神农架景区讲解员李巧玲介绍,“天生桥” 并非传统意义上供人通行的桥梁,而是水流历经漫长岁月冲刷形成的天然溶洞景观。当地人赋予它 “天生桥” 之名,实则是对其 “天然形成” 这一独特地貌特征的生动形容,这种别具一格的命名方式,在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描述中颇为常见。

李巧玲进一步介绍道:“大家眼前的这座山名为龙头山,山下流淌的是黄岩河。黄岩河的溪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冲刷着龙头山的岩石。经过数百万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在山体上雕琢出一个巨大的溶洞。”

这座溶洞高17米,宽10米,供游客行走的栈道紧贴洞壁而建,仿佛一条蜿蜒的丝带缠绕在山体间,引领着人们去探寻洞内的奇妙世界。沿着栈道一路上行,“羊潭”与“虎潭”依次映入眼帘。“羊潭”水势平稳,宛如一面碧绿的明镜,倒映着青苔覆盖的石壁,静谧而柔美;“虎潭”则瀑流汹涌,水流撞击岩壁发出的声响,恰似虎啸山林,气势磅礴。清澈见底的“苔蔓溪”潺潺流淌,溪水中的石头宛如披上了一层细密的青苔绒毯。不远处,一块形状奇特的 “心舟石” 静静伫立,相传在巨石背后的山体即将倒塌的危急时刻,太上老君掰下一片指甲卡在那里稳住了山体。明月潭,源自原始森林老君山的溪水在此汇聚成深潭,据说在静谧的夜晚,常常能看到明月的倒影在水中摇曳。

在天生桥景区,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能深切感受巴人文化与土家作坊的独特魅力。谈及巴人文化,李巧玲娓娓道来:神农架在历史上最早属于巴国控制区,巴人的发祥地位于宜昌武落钟离山。在原始社会时期,那里活跃着巴、樊、相、瞫、郑五大部落,他们通过石穴投箭和土船流舟的独特方式推选首领,进而建立了巴国,如今这些巴人的后裔被称为土家族。

走进景区山体,巴人山民的住所映入眼帘,那是用卵石和茅草搭建而成的房子,质朴而充满生活气息,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岁月。巴人戏台更是热闹非凡,土家阿哥阿妹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在此表演巴歌、巴舞,用优美的歌声和灵动的舞姿,生动展现着巴人部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此外,还有5个传统的土家作坊,其中最大的酒坊尤为引人注目,这里沿用传统工艺酿造白酒,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酒香。

徒步天生桥景区一个半小时,一路前行,风情万种的泉流飞瀑、鬼斧神工的天然溶洞、险峻扼要的石壁栈道、神秘独特的巴人部落、独具匠心的水车作坊,共同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通讯员武文旅 丁苗苗 图:侯钰倩)

【编辑:王戎飞】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