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堵河皮影戏作为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百年传承,却因年轻人参与意愿低、传承人老龄化、市场化不足等问题面临断代危机。2025年7月1日至2日,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乡约影途”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刘梦文、靳梦婷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竹山县,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走访、与传承人交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堵河皮影传承现状与需求,探索“非遗+文旅+研学”融合路径,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时代生命力。
首站秦巴艺术中心:对话文化馆,初探非遗保护现状
7月1日上午10时,小分队首站抵达位于竹山县秦巴艺术中心内的县文化馆,与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徐丹老师展开深入交流。徐丹老师详细介绍了竹山县在非遗保护方面的系列举措:包括省级保护经费的定期发放、传承人专项补助以及非遗活动的常态化支持等。 同时,她也坦诚分享了当前非遗保护的困境:尽管政策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缺失,导致传承人群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此外,有限的保护经费难以覆盖所有非遗项目,部分小众技艺仍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这场对话让小分队对竹山非遗的整体生态有了初步认知,也为后续调研指明了方向。
走访县级传承人梁荣山:一把刻刀,坚守半世纪热爱
在徐丹老师的引荐下,小分队当日前往县级堵河皮影戏传承人梁荣山老师家中走访。今年已年过六旬的梁老师,从初中时便因一腔热爱与皮影戏结缘,如今虽无正式学徒,却始终未曾放下手中的刻刀。 “选皮要挑三年以上的老牛皮,刮毛、晒皮、雕刻,一套工序下来至少要半个月。”梁老师一边展示着满桌的皮影半成品,一边细数传承难点:牛皮选材严苛、雕刻工艺复杂,加之年轻一代受兴趣偏好与经济压力影响,鲜少愿意投入这项耗时费力的技艺。 即便如此,梁老师对传承的热忱丝毫未减。他不仅积极支持“皮影进校园”活动,还构思着创新路径:比如编写结合动漫、科幻等年轻人喜爱的剧本,开发皮影纹样的文创产品,甚至尝试通过直播表演扩大影响力。“只要有人学,我就愿意教,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断在我们手里。”朴实的话语中,满是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
深入竹坪乡:84岁匠人组建的“皮影守护者联盟”
7月2日,小分队奔赴竹山县竹坪乡,探访当地的高腔皮影戏传承群体。在这里,他们见到了84岁高龄的陈中祥老师——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是竹坪高腔皮影队的“灵魂人物”。 “当年没有现成的队伍,我就挨家挨户找喜欢皮影的人,凑齐了这班子。”陈老师笑着回忆道。如今,他的徒弟周承志已成为团队的主要带头人,与其他成员共同支撑着这支“用热爱发电”的队伍。团队成员坦言,他们面临的挑战远超想象:竹坪乡交通不便,外出表演需辗转数小时;资金短缺导致道具更新困难,剧本也多为沿用多年的老本子;更现实的是,一场表演的收入往往不足以补贴家用。即便如此,他们仍坚持用行动守护非遗:通过抖音直播让皮影戏走出大山,与竹坪小学合作编写校本教材,甚至把课堂搬进教室;最新创作的《望子成龙》剧目,更是用传统高腔演绎当代家庭教育故事,成为“老技艺讲新故事”的生动尝试。“放不下啊,只要一想到台下有人等着看,就觉得值。”周承志老师的话,道出了团队成员的共同心声。这份跨越代际的坚守,让小分队成员深受触动。
调研感悟:让光影里的文化,照进更多人的生活
两天的调研中,从秦巴艺术中心到农家院落,从耄耋老人到中年传承人,小分队成员被一份份纯粹的热爱打动。他们发现,竹山皮影的传承困境虽显严峻——受众认知度低、市场化程度不足、传播渠道有限,但传承人身上的创新意识与使命感,恰是破局的希望。 作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实践团队,“乡约影途”小分队计划结合专业所长,进一步探索“皮影+研学+文旅”的融合模式:比如设计皮影制作体验课融入研学路线,联动景区开发非遗主题夜游项目,或协助传承人搭建线上推广平台。 正如小分队成员所说:“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希望用青春力量,让这束来自堵河的光影,照亮更远的地方。”这份年轻一代与非遗传承人的“双向奔赴”,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密码。(文:李晓艳|图:“乡约影途”小分队成员|指导老师:刘梦文、靳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