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东南的山水画卷中,郎溪县下吴村宛如一颗镶嵌在胥溪河畔的明珠,承载着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2025年6月30日,安徽外国语学院暑期三下乡"梅渚遗韵探源队"走进了这座浸润着伍子胥文化基因的古村落。社会实践队以伍子胥文化记忆馆为支点,通过文献考据、实地调查与馆内学习,揭开历史迷雾,探寻文化传承的时代密码。
胥溪河畔,壁画古迹
沿着蜿蜒的胥溪河步入下吴村,处处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步行途中队员们陆陆续续看见了多幅壁画,仿若踏入一段奇妙的历史漫游。“神马倒攀巧脱险” 展现子胥驭马,马蹄扬起的尘土里藏着机智;“一掷千金报恩情” 壁画里,展示了伍子胥坚守自我的品格;“山神护牙振军威” 画面中,欲折牙旗,山神护旗,奋力杀敌;“踏石上马复国恨” 是伍子胥以坚如磐石之心,踏上了复仇之路。壁画生动形象,将故事与山水相融,把历史故事鲜活铺展,让人沉浸于往昔的传奇韵味 。
报恩石
行至报恩石处了,队员们细读报恩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伍子胥因家仇逃往吴国,途中饥饿难耐,遇到一位浣纱女子施舍食物。为了报答女子的恩情,伍子胥在石头上写下誓言:“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并在后来成为吴国重臣后,兑现诺言,将千两黄金投入女子投河自尽的濑水,以报恩情。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伍子胥的知恩图报,也成为了“一掷千金”这一成语的来源,形容慷慨花费巨额钱财以表达深厚的情感或报答之恩。
上马石
离报恩石不远处,上马石映入眼帘。队员们熟悉了当年伍子胥身负家国重任,辗转来到伍牙山一带。彼时的他,虽历经磨难,却依旧心怀复国之志。在准备策马奔赴战场,继续为自己的使命拼搏之时,眼前出现了一块普通却又意义非凡的石头。随后,他脚踏此石,利落地翻身上马,它不仅象征着奔赴征程的开始,更象征着绝不向困境低头的勇气。 从那以后,这块石头便被当地百姓称为“上马石”。岁月流转,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却始终屹立不倒。如今,它成为了伍子胥精神的一种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要勇敢坚定,永不放弃。
伍员结缘,伍牙山中
沿着村落前行,看见“伍员结缘伍牙山” 7个字前,两个静坐的石雕人像,似在无声见证那段结缘故事,队员们围绕其展开猜想,从地名关联到人物际遇,让文化探源多了几分趣味与思辨。
记忆馆内,寻觅忠魂
通过林间小径,终于迈进伍子胥文化记忆馆,队员们瞬间被浓厚的历史氛围包裹。馆内陈列的图片、史料,从不同维度勾勒伍子胥的一生。大家穿梭于展间,从他的生平事迹,到对当地文化、精神的深远影响,全方位解码这位历史人物的价值。挂墙的电视、故事的痕迹,与之前壁画、遗迹的印象交织,拼凑出更完整的伍子胥文化拼图,让探源之旅收获沉甸甸的知识与感悟。
当夕阳为下吴村镀上一层金色,梅渚遗韵探源队的调研之旅也接近尾声。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队员们踏上归程。下吴村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与时代对话、与生活交融。这次文化探源,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未来的启程。
文字:李心祎,许佳文
图片:李云,叶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