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维兵:将精神之力持续转化为发展之效
长江日报 2025-06-30 15:39

作者:陶维兵(作者为武汉市社科院文化与历史所所长、研究员)

数千年来,武汉以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澎湃的城市精神底蕴为支撑,逐步成长为中心城市,塑造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城市文化性格。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更好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将精神之力持续转化为发展之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重要课题。

■ 武汉城市地位的历史变迁及其精神动力

历史上,武汉从军事重镇发展为经济中心,走过了一条厚积薄发的大城崛起之路。概括起来,武汉城市地位的变迁可分为六个时期:

元朝以前的约2000年时间,武汉主要是一座军事重镇。3500年前的商代盘龙城,是中原王朝经略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武汉是各割据政权反复争夺的军事重镇。唐宋时期,武汉是捍卫京师上游、北上恢复中原的战略基地和长江沿江主要商业中心。

元明以后,武汉成为省级行政中心和商贸中心。明代,武昌城是四民辐辏、百货云集的“东南都会”。明晚期至清中前期,武汉是全国商业和物流中心,汉口跻身中国“四大名镇”“天下四聚”,是全国的食盐、米粮运销枢纽口岸和商品集散地中心,其影响和辐射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

晚清至民国,武汉是近代工商业重镇和全国第二大经济中心。1865—1931年间,汉口有42年时间进出口贸易额高居全国第二位,茶叶贸易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60%。外资机构、金融机构数量仅次于上海,是近代全国第二大金融市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城市。“一五”期间,国家对武汉工业建设投资5.41亿元,新建企业32个,占同一时期总投资的35.41%。1956—1982年,在全国25个大中城市中,武汉的固定资产和总产值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1955—1958年和1964—1968年,武汉市两次实行计划单列。

改革开放初期,武汉成为全国改革试验田和风向标。1982年,武汉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6位。1985年起,武汉实行计划单列。其后,国家定位提升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进入新时代,武汉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2025年,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武汉定位为“湖北省省会、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同时承担着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以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等功能”。

作为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城市精神体现了城市历史脉络,反映了城市品位与追求,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的凝练和升华。以荆楚文化为底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大别山精神为重要内容的革命文化,以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建起武汉城市文化体系,并具体化为新时代英雄城市精神,引领着武汉不断超越自我和提高城市地位。回顾武汉城市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精神的育成及其动力作用。

■ 武汉城市地位变迁的启示

实践表明,城市历史地位变迁是地理、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武汉城市地位的持续上升,得益于一系列优势条件与驱动因素。

一是交通枢纽地位的持续巩固。明清时期汉口水运优势,近代武汉的铁路优势,新时代以来武汉铁水公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优势,是武汉城市地位上升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

二是城市产业结构的迭代优化。从明清全国性商品集散地,到近代中国工业化发祥地,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工业中心,到改革开放初期“买全国、卖全国”的贸易模式,再到新时代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武汉主导产业迭代优化是武汉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

三是国家战略与地方政策的动态支持。政策导向与战略布局是武汉地位提升的关键推手。武汉经历了新中国工业基地建设、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高潮,推动武汉持续向前。

四是科教实力与文化基因的内在涵养。武汉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塑造的城市认同,科教实力提供的创新动力,共同构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城无精神不强。复盘武汉城市历史地位变迁史,城市精神文化动力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既显性地呈现为一系列物质形态,也隐性地潜藏于政策、制度、生产、生活等深层逻辑之中,产生着引领影响的作用。因此,恢复武汉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应高度重视发挥城市精神文化的引领驱动作用。

■ 以伟大精神引领武汉重塑重要地位

“28年红旗不倒”镕铸的大别山精神,“洪水不退我不退”锻造的抗洪精神,“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淬炼的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铸就的精神丰碑,共同呈现了共产党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三大精神”在新时代具体体现为武汉英雄城市精神,成为当代武汉的城市灵魂,也是引领驱动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思想共识和重要动力。

大力弘扬“三大精神”,应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找准与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实践的契合点,将精神文化的基因有机融入城市发展战略、策略和体制机制,通过交通枢纽能级跃升、科技创新突破、区域协同深化及绿色发展转型,实现从中部龙头到全球节点城市的跨越。

锚定中部经济中心,超前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国家信息光电子等创新中心建设,筹建开源创新中心,形成辐射中部的技术策源地。依托武汉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拓展城市空中交通试点,筹建商业航天产业园。抢占未来产业赛道,打造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应用示范基地,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建设智能机器人中试基地。打造数字经济新地标,建设“滨江数创走廊”,培育数字经济总部楼宇集群,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探索政务数据、产业数据资产化运营模式。

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构建“源头创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聚焦光电子、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闭环。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实行“企业出题、院所解题”的协同攻关模式。建立“非共识项目”评审机制,建强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优化创新制度环境,设立中部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试点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所有权改革。

锚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链接全球的功能平台和战略区域。推进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形成“客运天河、货运花湖”的全球航空门户。推进阳逻港与中欧班列深度融合,构建“铁水公空”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网络;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完善铁、公、水、空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积极推进“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建设。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探索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打造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商产业园,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供应链组织中心,支持在汉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大会、重点企业供应链大会。

锚定对外交往中心,提升全球城市网络参与度。发挥领事馆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各类外事活动和交流项目。实施国际高端城市圈层入圈计划,参与世界城市论坛、世界大都市协会等。积极申办国际马拉松、全球大河文明对话等国际活动,引进大型“城市事件”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争取重大会展、品牌会议落户武汉。深化国际友好城市国别特色园区合作,加快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中德国际产业园建设。推进“国际组织总部集聚区”建设,吸引国际组织(机构)、跨国企业在汉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总部。

锚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高度重视文化的牵引与驱动作用,把文化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挖掘盘龙城、辛亥革命等文化遗产,加快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设,树立“长江文明之心”文化品牌符号,打造世界大河文化名城。深挖武汉城市文化IP的独特性,利用现代媒体和数字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实现快速“城市营销”,提高武汉文化传播力。

优化区域协同与空间布局,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深化“一主四副”空间结构,促进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与长江新区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都市圈空间结构,疏解主城功能。建立健全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协同发展机制,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及国内其他核心经济区域的产业分工,承接京津冀算力枢纽节点,对接长三角数字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物流,联动粤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周边”的协同机制,推动武汉都市圈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建要素交易市场。

编辑:余淮

1
1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