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故里,黄旭华院士骨灰在广东汕尾安葬



“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6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的骨灰在广东汕尾安葬。这位将毕生献给祖国的“大海的儿子”魂归故里,终于回到了故乡怀抱。


在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抗日英烈陵园旁,三角梅簇拥着黄旭华院士的墓,四周松柏苍劲挺拔。“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这句黄旭华对自己人生最凝练的剖白被镌刻在墓碑背后的石头上。墓碑前,他的三位女儿齐唱《送别》,轻抚被党旗覆盖着的骨灰盒送别父亲。

上午9时,人们在黄旭华院士少年时代求学成长的红楼前举行了追思仪式。现场,黄旭华院士的遗像摆放在红楼大门前,他的家人和生前同事、好友以及家乡干部群众、师生代表一起深情回顾了他的一生。

本名黄绍强的他,为实现“中华民族如旭日东升”的信念,改名为“旭华”。1958年8月在上海工作的黄旭华接到赴京通知,参与核潜艇研制,成为首批29人团队中的一员。这一走就是30年。直到1986年冬,他终于和盼了他30年的老母亲拍了一张合影。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1970年至1981年间,我国陆续实现核潜艇下水交付使用和导弹核潜艇下水,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30年没回家,难道我心里是一点活动都没有吗?不是的,我忍住,我忍住啊。”晚年,黄旭华院士在接受电视采访时眼里含泪说道。有人问他忠孝不能双全,如何理解?他说,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从何谈孝。国在先,家在后,有国才有家。“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骨灰安放仪式现场,众人以简约但庄重的仪式,送别这位为我国核潜艇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国之脊梁。黄旭华之女黄燕妮说:“他梦里头都想着回老家,他经常唱的那个歌:‘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所以他到最后也想,想回老家再看一眼家乡。”

今年2月6日,黄旭华院士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他出生于广东汕尾,少年时期因战乱背井离乡,但对故土的眷恋却从未随着岁月流逝而消减。少小离家,乡音无改。黄旭华院士一直用家乡话做数学运算。十二生肖,用普通话说他说不出来。晚年,他多次回到家乡汕尾省亲。

“回故乡”是黄旭华院士的生前遗愿,如今,这位远离家乡、隐姓埋名、深潜一生的老人,最终长眠在这片养育他的红色土地上。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编辑:符樱】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