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侨胞回国参战,武汉籍抗日烈士牺牲时刚结婚12天

一只上了年头的电熨斗,在岁月的洗礼之下已显得斑驳陈旧,它曾伴随主人度过在海外求学的游子生涯。如今,熨斗的主人陈柱天烈士已离开87年,他被安葬于武汉市烈士纪念园(九峰山)中。

25日,记者来到烈士纪念园,傲然挺拔的苍松翠柏似乎在向长眠于此的英烈致以敬意。在烈士广场左侧的铜像雕塑群,11位烈士的铜像静默伫立,其中就有武汉籍抗日烈士陈柱天,铜像人物身着笔挺西装,嘴角带着笑意,正深情凝望着这片他为之挥洒热血的土地。

陈少柱为伯父陈柱天烈士扫墓。

留学归来投身革命,他将家中自行车捐出

陈柱天的三弟陈煦天已96岁高龄,如今,老人在上海一家养老院安享晚年。

陈煦天的儿子陈少柱介绍,1910年,伯父陈柱天出生于武汉。1921年,他考入武昌文华中学。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陈柱天积极参加游行示威。1928年,他奔赴比利时留学。1932年,陈柱天在法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9月,陈柱天代表中国学联出席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当选为世界学联常委。

烈士遗物——留学时带回国的电熨斗。记者刘晨玮 摄

1937年12月,陈柱天带领“全欧抗联回国参战团”回国,沿途经西贡、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发动侨胞回国参战。回国后,陈柱天在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党员秘密训练班支部书记。当时,由于工作资金匮乏,他将家里唯一一辆自行车捐出来。

在陈柱天的努力下,1938年,世界学联代表团访问延安,使世界学生对中国抗战、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1938年7月12日,陈柱天在武昌街头调查战时群众状况时,不幸被日军轰炸机炸弹击中后牺牲,年仅28岁。

这一天,他与同在中共中央长江局党员秘密训练班的黄葳刚刚结婚12天。1951年,陈柱天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父亲在痛失爱子后坚持抗日,烈士遗物珍藏至今

“伯父的离开给家人带来重大打击,但擦干泪水,爷爷继续为抗日做贡献。”陈少柱告诉记者,爷爷陈绳武在辛亥革命后参加国民革命军,曾任国民革命军津沽舰队总指挥。因不满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陈绳武解甲归田。

陈柱天的烈士证明书。

在陈柱天为国捐躯3个月后,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国仇家恨交织,陈绳武挺身而出,接任国民党汉阳县县长一职。他力排众议,坚持联共抗日,率自卫队据守蔡甸,护住一方百姓。

陈煦天在家中排行第三,比大哥小19岁。老人回忆,大哥留学回国时,特意给他带回越南的楠木小象玩具,大哥牺牲时,陈煦天不满9岁。此后,父亲陈绳武教育陈煦天:“要和大哥一样,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将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

烈士的精神始终鼓舞激励着陈煦天,沿着大哥的足迹坚定地走下去。1952年,陈煦天从武汉大学毕业后,辗转沈阳、北京、上海等多地工作,退休时,陈煦天担任上海宝钢高级工程师。他以大哥名字中的“柱”,为儿子取名为“陈少柱”,来纪念未能留下子女的兄长。

1987年,陈煦天将哥哥使用过的公文包和游标卡尺捐赠给武汉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2015年7月,陈柱天烈士的骨灰移葬至武汉市烈士纪念园(九峰山),陈少柱代表父亲来到现场,并将烈士最后一件遗物——留学时带回国的电熨斗捐给纪念园。记者看到,在纪念园的文物仓库里,电熨斗被精心收藏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被捐赠的烈士遗物均被依次清理、登记、收藏,“希望有一天能让更多人目睹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传承红色精神,相信大家会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有更深刻的感受”。

陈少柱告诉记者,在移葬仪式后,他多次重返故乡武汉,为伯父扫墓、献花,他也回到爷爷、伯父的故乡蔡甸区消泗乡,清明节时,这里的万亩油菜花海正迎春绽放,美不胜收,“他们一定看得见如今家乡的繁华,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王璐 实习生王昱麟)

【编辑:陈明】


3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