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推进新时期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武汉水务让公众“看见水、理解水、保护水”

4月至6月,由专家学者、大学生、摄影师、社区工作者、“长江头条”平台网友等组成的2025武汉水务“城市观察团”循水溯源,实地探访宗关水厂、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和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青山段,活动引发社会热烈关注。武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张高科带领师生参与活动,并评价:“三重维度的探访,不仅展现了武汉水务在民生保障与生态治理上的突破,更通过多元群体的深度参与,让‘水安全’从专业概念转化为全民守护的共同行动,真正做到让公众看见水、理解水、保护水。”

守护水质生命线,为江城供水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武汉,坐拥“两江、八河、两湖、七库”的丰富水资源体系,构筑了坚实的城市供水基础。其中,长江与汉江作为核心水源,承担着全市92%的取水量,水质表现卓越,Ⅲ类及以上优质水的取水占比高达99.7%,为城市稳定供水提供了核心保障。

在这坚实的水源根基之上,百年水厂见证并驱动着供水技术的革新。始建于1906年的宗关水厂,从武汉第一座自来水厂发展成为现代化供水枢纽。

“城市观察团”在讲解员带领下深入了解宗关水厂创新技术。邹幼燕 摄

2018年,在“王琼创新工作室”的带领下,水厂率先开启消毒工艺变革,以更安全环保的次氯酸钠替代沿用百年的液氯。2021年,其团队再次突破,创新研发次氯酸钠降温增效技术,在保障水质的同时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如今,这座百年水厂日供水105万吨,出厂水浊度稳定控制在0.3NTU以内,远超国标(1NTU),达到欧盟直饮水平,以卓越品质守护着城市千万人口的用水安全。

“城市观察团”了解武汉供水行业为保障水安全做出的努力。记者彭年 摄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武汉供水行业正加速驶入智能化、数字化的新赛道。金口水厂作为武汉在运营水厂中最年轻、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代表,已成为智慧化改造的先行者。其智慧水务升级改造工程已于去年投入建设。该项目不仅入选住建部2024年智慧水务典型案例,更在饮用水安全保障类中名列第一。

持续深耕结出硕果。如今,武汉已构建起“一中心、一张图、一朵云、一张网”的智慧水务系统框架。供水工作调度指挥平台、管控平台、客户服务平台、综合保障平台相继上线并协同运行,为城市供水安全、高效、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支撑,智慧水务蓝图初具规模。

从“治水”到“智水”,武汉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2018年启动的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在金桥体育公园绿地之下,新建了一座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净化水厂、三个总库容45万立方米的地下调蓄池及两个共计10立方米/秒的强化处理设施,共同构成了一套集污水截流与暴雨削峰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

这座占地2.9万平方米的地下设施,通过“预处置+生化处理+MBR膜过滤+紫外消毒”全流程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成为黄孝河明渠的优质生态补水水源。自投入运行以来,黄孝河钢坝闸溢流次数下降70%,明渠起端水质稳定在Ⅲ类,昔日黑臭水体成功蜕变为水清岸绿的景观带。

“城市观察团”参观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记者彭年 摄

治理效能的跃升,离不开“智慧中枢”的有力支撑。2022年8月,华中地区首个城市级流域治理智慧管控平台在铁路桥地下净水厂正式投运。该平台具备“立体感知、及时响应、智慧调度”三大核心能力,精准指挥黄孝河流域实现“晴天全截污、雨天控溢流、汛期防洪涝”的全场景治理目标。

其效能在今年5月的暴雨考验中得到充分验证,平台提前一周发出预警,暴雨来临前三天即向两河流域9个水务单位下达“备战令”,成功化解汉口多处易渍水点的内涝风险,展现了“智水”的强大韧性。

“城市观察团”近距离了解华中首个城市级流域治理体系智慧管控平台。记者彭年 摄

近年来,武汉水务正加速从传统“治水”向新时代“智水”转型,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2024年,武汉市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首达100%,长江、汉江武汉段保持Ⅱ类水质,连续四年实现劣Ⅴ类湖泊清零;建成幸福河湖试点17处、示范社区116处,东湖、九峰水库入选省级幸福河湖名录。武汉市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推进再生水利用试点城市和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黄孝河、机场河综合整治工程成效斐然,获得2024年国际水协项目创新奖银奖。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正“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青山江滩,曾是武汉最繁忙的工业码头聚集地。随着城市发展理念转型,2013年启动的青山江滩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拆除码头、腾退厂房,让这片承载工业记忆的土地迎来新生。2017年6月全面开放后,青山江滩已成为“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海绵城市典范。

讲解员向“城市观察团”介绍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青山段建设情况。记者彭年 摄

漫步青山江滩,脚下是透水铺装的慢行步道,两侧高低错落的生态绿植生机盎然。曾经的五粮库码头、一冶重件码头、红钢城码头遗址被精心保留,那些锈迹斑斑的钢铁巨构,静默矗立于绿意之中,成为城市历史与生态转型最有力的双重见证。

不同于传统直立式防洪堤冰冷的水泥墙面,青山江滩以开创性的1:10缓坡式堤防,构建起“堤顶通城、坡面亲江、地下联城”的立体生态空间,拉近了人与江水的距离。凭借这一创新设计,青山江滩一举斩获国际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项。

许多家长带领孩子在武汉青山江滩生态草溪游玩。记者彭年 摄

生态理念贯穿于细节。青山江滩沿线设置了大量的生态草溪和雨水花园,利用水生植物根系形成的天然滤网,将雨水层层过滤后渗入土壤,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而堤坡两侧,由乔、灌、草、花交织而成的立体植被缓冲带,不仅能减缓雨水径流速度,还能拦截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

城市离不开水的润泽,水也塑造了城市的风貌。自武汉启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以来,青山湿地、八铺街堤、杨泗港货运码头蝶变焕新,洪山江滩、南岸嘴江滩、硚口碧道、江北碧道串联成景。

青山江滩鸟瞰图。通讯员 供图

数据显示,2024年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接待量逾5000万人次。如今,这条生态动脉已成为市民乐享自然的休闲胜地,更以卓越的环境品质吸引商业投资,带动旅游、服务等产业繁荣,为区域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展现了武汉“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

“水生态的改善,最终要转化为市民可感可知的幸福增量。”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开放的姿态、透明的信息、亲身的体验,让水务工作从幕后走向台前,让公众亲身感知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五水战略”扭在一起抓的生动实践,更真切地共享治水带来的碧水绕城、亲水乐水的生态福利,“唯有让‘水’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触手可及的幸福源泉,才能真正激发全社会爱水、护水、惜水的内生动力,凝聚起共建人水和谐美丽武汉的强大合力。”

(长江日报记者李沁雪 通讯员刘静怡)

【编辑:王戎飞】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